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二九
目录
二二九:「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本来是伤寒,表证而己,被吐、被吃了下药或吃坏肚子,结果里虚掉了,不解,就是不大便五六天了,因为大肠里面干掉了,曰晡所发潮热,就是黄昏的时候,病人开始发潮热了,病人不恶寒,阳明证是看不到寒证,临床的时候,问病人怕不怕冷?怕冷,阳明证已经不考虑了,热的要死就是阳明证,阳明无寒证,不恶寒就是阳明证,独语如见鬼状,一个人讲话,就好像看到鬼。
如果严重的时候,发则不识人,发起惊狂的时候,人都不认得了,两眼直视,这是阳明燥热,为什么?大肠里面整个干掉了,津液没有了,因为被发汗被吐下,大便干掉以后,燥气上冲,大便的浊气顺着肠子进入血管,跑到心脏,跑到脑去了,所以发狂,人都不认得了,其实只是大便的浊气而已,循衣摸床,循衣就是折衣服,然后沿着床边摸着走,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到这种症状很危险了。
女人谵语,可能是热入血室。
如果脉弦者生,濇者死,弦是实证,濇是虚证,实代表东西堵到了,虚的就是血不足了,很危险的,会死。
脉濇,津液伤到了,阴虚了。但是不攻下也不行,不能看着病人死,用承气汤,同时用一些补阳、滋阴的药,比如肉苁蓉补肾阳,其中有点仁剂,又可以滋阴,还有人参等补药,都可以。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比较轻微的,只有看到发潮热、谵语的,赶快下大承气汤,到病人循衣摸床,手足躁扰的时候,再喝大承气汤,就一翻两瞪眼了,大承气汤是最严重的才用。
例:照理说承气汤是走大肠的,临床上可见承气汤下去的时候,病人还没有上厕所,人就清醒过来了,烧就开始退了,精神就好起来了。
大承气汤吃下去,大便出来,第二碗就不要喝了。如果小便还是很黄的,没有清干净,还可以再吃。大小肠里如果没有东西,小便出来是淡黄淡白的。
证候演变
- 误治伤里:伤寒表证误用吐、下法,导致津液亏损,邪热内陷阳明。
- 阳明腑实形成:
- 五六日不大便 → 燥屎内结
- 日晡所发潮热(傍晚定时发热)→ 阳明热盛
- 不恶寒(阳明病特征,无表证)
- 独语如见鬼状(热扰神明,谵语)
危重证候(阳明燥热极期)
- 神志异常:
- 不识人(意识丧失)
- 循衣摸床(无意识动作,热极动风)
- 惕而不安(躁扰不宁)
- 热极伤阴:
- 微喘(肺气上逆)
- 直视(阴血枯竭,目失所养)
- 脉象预后:
- 脉弦(正气尚存,可治)
- 脉涩(阴血枯竭,预后不良)
治疗原则
- 轻证(仅发热、谵语):
- 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 中病即止(大便通利后停服)
- 重证(循衣摸床、直视、脉涩):
- 仍可考虑大承气汤(但需配合滋阴扶正药,如肉苁蓉、人参等)
- 若脉涩(阴血大亏),需谨慎权衡攻补
临床观察要点
- 药效判断:
- 服大承气汤后,未排便但神志转清 → 浊热已降,病情缓解
- 小便颜色:
- 黄浊 → 里热未净,可续攻
- 淡白 → 邪热已去,不可再下
附注
- 热入血室(女性谵语)需与阳明腑实鉴别。
- 大承气汤使用关键:
- 早用(谵语、潮热时即下)
- 慎用(危重证需结合脉象,防虚脱)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