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三五
目录
二三五:汗出,此为风也,谵语者,以有燥矢在胃中;此表虚里实故也,须下之,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流汗,汗出来很多,此为风也,风就是热,这里的风当然热,不要当桂枝汤的中风,所以多汗的人,没事汗流浃背的人,其体有热,有的人汗流的很少,就是体有寒,谵语者,如果病人已经胡说八道了,又流汗很多,就可以确定有干燥的大便在肠里面。
张仲景讲的胃就是讲肠,这就是表虚里实故也,须下之,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语言必乱,和谵语不太一样。
这就是讲要用大承气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没有表证,因为大承气汤走的很快,大概喝下去十分钟,芒硝就到肛门了,它把血往下导,所以大承气汤一下,整个血往下降,所以高热会退下来,如果有表证,一喝大承气汤,滤过性病毒会很快的从皮表进来,结果大便出来会引起后遗症,所以下之若早,语言必乱,就变成谵语了,本来是实的就会变成虚证。
证候特点
-
表虚(汗出多):
- 汗出不止(非桂枝汤证的中风,而是阳明里热迫津外泄)
- 体有热(多汗者多热,少汗者多寒)
-
里实(燥屎内结):
- 谵语(热扰神明)
- 燥屎在胃(肠)中(张仲景言“胃”多指肠)
-
病机关键:
- 表虚里实(表气不固,里热结实)
治疗原则
- 主方: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 使用时机:
- 必须确认无表证(否则邪气内陷,加重病情)
- “过经乃可下之”(表证已解,纯属里实方可攻下)
误下后果
- 下之过早(表未解而用攻下):
- 语言必乱(非典型谵语,而是邪陷正虚的错乱)
- 可能转为虚证(正气受损,邪气内陷)
临床要点
-
鉴别诊断:
- 表证未解(恶寒、脉浮)→ 不可用大承气汤
- 纯里实热结(潮热、谵语、腹满痛)→ 方可用大承气汤
-
大承气汤的作用特点:
- 药效迅猛(服后约10分钟即起效,血热下行)
- 高热可退(釜底抽薪,热随粪泄)
-
误治警示:
- 若表证未清而早下,可能导致邪气内陷,病情复杂化。
总结
- 汗多+谵语=燥屎内结(大承气汤证)
- 必先解表,后攻里(否则“语言必乱”)
- 大承气汤为峻剂,须严格把握适应证
graph TD A[汗多 + 谵语] --> B[表虚 + 里实] B --> C1[表虚:阳明热迫津泄 → 多汗] B --> C2[里实:燥屎内结 → 热扰神明 → 谵语] B --> D[治疗:大承气汤] D --> D1[前提:无表证(过经乃可下)] D --> D2[作用:峻下热结,热随粪泄] D1 --> E[误治:表未解而下之] E --> E1[后果①:语言必乱] E --> E2[后果②:邪气内陷 → 正气受损 → 转为虚证]graph TD A[汗多 + 谵语] --> B[表虚 + 里实] B --> C1[表虚:阳明热迫津泄 → 多汗] B --> C2[里实:燥屎内结 → 热扰神明 → 谵语] B --> D[治疗:大承气汤] D --> D1[前提:无表证(过经乃可下)] D --> D2[作用:峻下热结,热随粪泄] D1 --> E[误治:表未解而下之] E --> E1[后果①:语言必乱] E --> E2[后果②:邪气内陷 → 正气受损 → 转为虚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