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三九

二三九:「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代表的是有表证、表寒。

咽燥口苦,肠胃里面太热,喉咙就干燥了,照理说胆汁应该往下走,遇到肠胃里面太热了,胆汁就逆行往上,就会口苦。

腹满而喘,有可能是太阴的湿证胀满,也有可能是大便堵到的胀满。

发热汗出,有表证,但是病人又不恶寒,但恶热,身重,只有湿很盛的时候,病人会身重,遇到这种情形,表示太阳、少阳、阳明都有了病。

若发汗,则燥,如果发汗,只去太阳,就没管到少阳、阳明,发汗后会燥,因为里面已经有阳明证,这时候小柴胡汤最好,愦愦及谵语,不但燥而且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如果烧针,津液丧失会很多,血里面会更热,会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攻下的时机一定要确定大便结实,现攻下后腹如故,就是攻太早了,因为他并不是真正大便结实,结果把津液都攻出来了,小便就没有了。

如果临床上遇到不得已的情形,有本条的症状但又必须攻下的时候,可以在攻下的时候,加上一些固阳的药。

核心证候解析

  1. 典型表现

    • 脉浮而紧(表寒未尽)
    • 咽燥口苦(胆热上逆)
    • 腹满而喘(须辨太阴湿满与阳明燥结)
    • 发热汗出不恶寒(阳明外证)
    • 身重(湿浊困阻)
  2. 三阳合病特征

    • 太阳表证(脉浮紧)
    • 少阳证(口苦)
    • 阳明证(恶热、汗出)

误治变证详解

误治方法 变证表现 病机关键
发汗 烦躁谵语 津伤热炽
烧针 烦躁不眠 火逆伤阴
误下 腹满不除、小便难 津液受损

辨证要点

  1. 腹满鉴别

    • 阳明实证:腹胀拒按,伴潮热
    • 太阴虚证:腹胀喜温按
  2. 治疗准则

    • 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小柴胡汤主之)
    • 表证未解慎用攻下

临证要诀

  1. 正治方法

    • 和解少阳为主
    • 兼清阳明之热
  2. 特殊处理

    • 必须攻下时:
      • 配伍益气固本之品
      • 采用润下之法
    • 津伤明显:
      • 佐以生津之品

注:本条充分体现"伤寒下不厌迟"的治疗原则,强调辨证准确的重要性,对复杂病证的辨治具有典型指导意义。临床务必详辨表里虚实,谨守病机施治。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