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四四
目录
二四四:「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热在中焦,所以用栀子豉汤,如果热在上焦的时候,用去中焦或下焦热的药都不会好,所以要分上、中、下。如果结胸的话就是大小陷胸汤。
饥不能食,因为里虚了,虚热。
肚子一饿,马上要吃东西,不吃就冒冷汗,手发抖,西医说的血糖低,可是不能每次都吃糖,要解决问题,就用白虎汤。
主证病机
-
误下后变证
- 阳明病误下:本应清解,反用攻下,导致邪热内陷
- 外有热、手足温:表热未净,里热未深(非四逆证)
- 不结胸:排除水热互结的陷胸汤证
-
核心症状
- 心中懊憹:虚热扰心,烦闷不舒
- 饥不能食:胃有虚热,嘈杂似饥,但脾弱不运
- 但头汗出:热郁上焦,不得外散,仅头部汗出
辨证要点
证型 | 热位 | 关键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 |
---|---|---|---|---|
上焦虚热(栀子豉汤证) | 胸膈 | 心中懊憹、头汗出 |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
中焦燥热(白虎汤证) | 胃 | 大渴、高热、汗多 | 清热生津 | 白虎汤 |
下焦湿热(猪苓汤证) | 膀胱/肾 | 小便不利、尿痛 | 利水清热 | 猪苓汤 |
与低血糖鉴别
- 西医低血糖:饥饿心慌、手抖冷汗(需补糖)
- 虚热饥嘈:饥不欲食、烦热头汗(需清热和胃)
治疗与方义
-
栀子豉汤
- 组成:栀子(清三焦热)、淡豆豉(宣发郁热)
- 作用:轻清上浮,专治热郁胸膈
- 现代应用:神经性烦闷、更年期燥热、胃炎伴虚热
-
误治转归
- 若误用下焦药(如承气汤)→ 伤脾致利
- 若误用温补(如理中汤)→ 助热增烦
临床扩展
-
类似证对比
- 结胸证(心下硬痛)→ 大/小陷胸汤
- 阳明腑实(腹胀便秘)→ 承气汤类
- 血虚低血糖→ 建中汤类
-
关键鉴别
“饥不能食” ≠ 消谷善饥(糖尿病)
- 虚热型:栀子豉汤(烦热头汗)
- 实热型:白虎汤(大渴大汗)
- 脾虚型:小建中汤(饿时心慌手抖)
总结
- 核心病机:阳明误下后,热邪郁于胸膈。
- 治则:“热者寒之”,但需轻清透发(非苦寒直折)。
- 现代意义: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等属上焦郁热者。
注:若见"饥则手抖冷汗",需辨寒热虚实,不可一概归为低血糖!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