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五〇

二五〇:「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只要脉浮,无汗而喘者,就是麻黄汤。

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者,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二四九和二五○这两条辨讲的就是,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是,只要是还有表症,就先解表再攻下。有个病人,忘记医嘱,麻黄汤、承气汤一起煮了,喝下去也好了。不过最好还是先解表。

主证病机

  1. 阳明病兼表寒实证

    • 脉浮(太阳表证)
    • 无汗(寒邪束表,腠理闭塞)
    • (肺气不宣,寒邪外束)
  2. 辨证关键

    • 虽有阳明病,但表寒实证明显(先表后里原则)
    • 无汗为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汗出"鉴别)

治法与方药

  1. 治疗原则

    • 急则治标:先发汗解表(麻黄汤)
    • 后治阳明:待表解后,再议清里或攻下
  2. 麻黄汤应用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 特点
      • 发汗力强,开表散寒
      • 宣肺平喘,解除气逆
  3. 禁忌

    • 汗多者禁用(恐伤津液,加重阳明燥热)
    • 纯阳明病不可用(无表证者误用恐助热化燥)

鉴别诊断

证型 脉象 汗出 治法 代表方
纯阳明病 洪大 大汗 无喘 清热/攻下 白虎/承气汤
太阳表实证 浮紧 无汗 喘促 发汗解表 麻黄汤
阳明兼表寒 无汗 先解表后治里 麻黄汤

临床要点

  1. 误治警示

    • 若忽视表证,直接攻里(如用承气汤),可能导致表邪内陷,变生结胸、痞证等。
  2. 表里同病处理

    • 常规治法:严格遵循"先解表后攻里"(如本条)
    • 变通案例:偶有体壮者表里双解可愈(如麻黄汤合承气汤同用),但非正法
  3. 现代应用

    • 外感寒邪诱发阳明病(如感冒后高热、无汗、大便燥结)
    • 哮喘急性发作兼表寒(见脉浮紧、无汗)

关键总结

  • “有一分无汗,便有一分表寒”,即使见阳明病,只要表寒未解,必先发汗。
  •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需严格把握"无汗而喘"的适应证,中病即止。
  • 二四九与二五〇对比:同属阳明兼表证,然汗出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此仲景辨证之精微处。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