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五一
二五一:「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一定是肠子里面热很盛才叫阳明病,如果病人有发热汗出,此为越热,就是热有地方渲泻流汗出来了,就不会发黄。
如果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就是只有头流汗,脖子以下都没有汗。小便不利,重点就是小便不利,因为小便堵到了,热没有地方渲泻,汗又流不透,只有头上有汗,所以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因为脾湿太盛了,阳明证的时候,胃、大肠就是属于阳明,病人一定是阳明过热,热气一直往上冲,第一个受到的一定是头。所以如果病人有燥屎,就会「阙上痛」,胃气往上走,胃里面一定空掉了,胃一空掉,脾就过来了,脾湿堵在中间,湿一堵到的时候,小便就出不来了,脾脏之湿太过了,食物没有办法完全运化,大便又堵在里面,宿食没有去,湿又很盛梗在中焦,湿一盛,水就不好渲泻出来,整个湿和热和实都瘀在里面,结果病人就发黄,病人的舌苔会很厚黄。
黄的定义,就是热没办法外出。阴黄,黑黑的暗暗的黄,很危险。阳黄,很光鲜亮丽的黄。此时是阳黄。上面的肝硬化,腹水,就是阴黄的治疗方法。金匮里还会讲黄汗,跟这个不一样,是衣服腋下出汗都是黄的,衣服都黄了。
阳明病,发热身上汗出,就不会发黄。只有头上有汗,不行。肠胃在中焦,有热的时候,汗发出去,热就泻了。现在有表邪固到它,汗没法发,胃里很热,一直往上冲,只有头上有汗,越热之后,中焦会空掉,但是人身上不会有空隙,湿来补位,一般这种是平时就湿很盛的人,胖子,瘦子就不会。现在,上热,中焦湿梗住,大肠的水可以上到肺,肺可以上到鼻、皮毛,但头汗出,但是下不到肾,就小便不利了,肺里没水了,病人很渴。所以是,上热,中湿,下实,要去热去湿去实三味药,茵陈篙汤就是这样。
张仲景说去湿靠茵陈蒿,去热靠栀子,去实靠大黄,如果湿在肌肉里面靠白朮,三焦上的湿靠茵陈蒿,肝胆的湿也靠茵陈蒿,所以茵陈蒿入肝胆,只要是肝胆的实热,也就是发炎或西医的溶血性黄疸,就用茵陈蒿。
病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分阴证阳证,如果病人全身发黄,有阴黄和阳黄,茵陈蒿汤是属于阳黄的药,茵陈蒿汤一下去,小便有出路了,小出来黑黑的很浓稠,茵陈蒿能去湿是因为它能利水,湿是从小便出来的,大黄是把里面的燥屎清出来,如果怕太苦加甘草,就完了,不可以随便加甘草。
脾太燥了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湿了就是「茵陈蒿汤」,所以「麻子仁丸」和「茵陈蒿汤」是相表里的药。
茵陈蒿六两 | 栀子十四枚 |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去中焦的湿,大黄去下焦的实,栀子去上焦的热。茵陈可以去湿,把湿从小便利掉,小便会非常黄暗,有时候是黑的,或深红。
临床上,急性肝炎,都是阳黄,用茵陈篙汤。失治就变成阴黄了。
临床上,只要看见病人一黄,再问大便有没有,如果没有,就结束了,速度很快的。我不管你里面是胆汁堵到,还是急性肝炎。对证不对病。
茵陈篙四钱,栀子四钱,大黄两钱。除了调胃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因为有芒硝很咸寒,大黄会用酒泡一下,才比较温热,比较保护身体,不会伤到肠胃。其他地方,大黄直接用就行。
先煮茵陈蒿,再煮其它两味。茵陈蒿在胖子或刚发病黄很盛的时候,可以开到五六钱,瘦人三钱就够了,栀子的量和茵陈蒿差不多,大黄约茵陈蒿的三分之一即可。
先煮茵陈蒿,取药的味,才能去湿。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治发黄之圣剂:茵陈专治发黄,善有解热及利水之效。
主证病机
-
发黄形成条件
-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 身无汗
- 小便不利
- 渴饮水浆
-
病理机制
graph TD 阳明热盛-->热往上冲-->头汗出 热郁中焦-->脾湿壅滞-->湿热互结 小便不利-->湿热无出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graph TD 阳明热盛-->热往上冲-->头汗出 热郁中焦-->脾湿壅滞-->湿热互结 小便不利-->湿热无出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辨证要点
证型 | 汗出特点 | 小便 | 口渴 | 舌象 | 黄疸特征 |
---|---|---|---|---|---|
阳明越热证 | 全身汗出 | 正常 | 轻微 | 薄黄 | 不发黄 |
茵陈蒿汤证 | 头汗出(颈以下无) | 不利 | 引饮 | 厚黄腻 | 鲜亮阳黄 |
阴黄证(危候) | 无汗或冷汗 | 短少 | 不渴 | 淡胖有齿痕 | 晦暗阴黄 |
治疗方药
茵陈蒿汤
-
组成:
- 茵陈蒿六两(先煎)
- 栀子十四枚
- 大黄二两
-
煎服法:
- 先煮茵陈蒿
- 后下栀子、大黄
- 分三次温服
-
药效观察:
- 小便当利
- 尿色如皂角汁(深黄赤)
- 一宿腹减
- 黄从小便去
临床运用要点
-
应用指征
- 阳黄(色泽鲜明)
- 伴有便秘
- 舌苔厚黄腻
-
现代应用
- 急性肝炎
- 胆道梗阻
- 溶血性黄疸
-
禁忌
- 阴黄证禁用
- 不可随意加甘草(恐助湿满中)
类证鉴别
-
与麻子仁丸证
- 同属阳明病
- 彼为脾约便秘(燥证)
- 此为湿热发黄(湿证)
-
与五苓散证
- 同见小便不利
- 彼为水蓄膀胱(口渴不欲饮)
- 此为湿热瘀结(渴喜冷饮)
名家精要
「茵陈蒿汤为治发黄之圣剂:茵陈专治发黄,善有解热及利水之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注:本方体现仲景"给邪以出路"的治疗思想,通过利小便、通大便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