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五五
目录
二五五: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本来病人烦热,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以后可以发热,承气汤和白虎汤都有潮热,必属阳明也;
烦热,一流汗人就舒服些。
虽然又如疟状,但是日晡所发热,一定是进入阳明了,就可以承气、白虎。
小编:这里又如疟状,可能是之前倪师说过的,人一热,外面是冷的,也会比平常人感觉冷一点,或者流汗出来,身体凉下来,可能也会感觉冷一点。
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阳明热分经热和腑热,热在肠子里面就是承气汤,热在血脉神经上的就是白虎汤,如果脉实者,代表就是里实很盛了,宜下之;脉浮虚者,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宜发汗,发汗还是可以用桂枝汤,下之与大承气汤,所以给病人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要确定病人没有表证的时候,才可以去攻。
所以这里就算是有伤寒表症,也是用桂枝汤发汗,开的再重,因为有炙甘草、大枣、生姜,也不会津液伤到。
主证病机
-
阳明病热型特点
- 烦热汗出(阳明经热外蒸)
- 日晡潮热(申酉时发热加重)
- 如疟非疟(热型起伏,但无真寒)
-
脉象辨证
- 脉实:沉实有力→里实已成(宜下)
- 脉浮虚:浮而无力→表证未解(宜汗)
治疗规范
证型 | 热型特点 | 脉象 | 治法 | 代表方 |
---|---|---|---|---|
阳明腑实证 | 日晡潮热、但热不寒 | 沉实 | 攻下热结 | 大承气汤 |
阳明经热证 | 大汗、大渴 | 洪大 | 清热生津 | 白虎汤 |
太阳表虚证 | 汗出恶风 | 浮缓 | 调和营卫 | 桂枝汤 |
临床要点
-
鉴别关键
- 真疟疾:寒热交替分明,脉弦
- 阳明潮热:热盛不寒,日晡加剧
-
治疗次第
- 先表后里:脉浮虚者先解表(桂枝汤)
- 表解攻里:脉实者再攻下(大承气汤)
-
桂枝汤应用优势
- 汗而不伤津(含甘草、大枣护胃)
- 解表不助热(芍药敛阴制燥)
现代启示
-
热型诊断价值
- 日晡潮热≈下午3-5点高热(提示肠道感染/积滞)
- 汗出热不退(需排查里实热证)
-
脉诊指导用药
- ICU患者出现洪大脉→白虎汤证
- 腹诊硬满+沉实脉→承气汤证
注:本条体现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证精髓,凡见潮热必先辨表里,定汗下,此乃临床取效之关键。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