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五八

二五八: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胃下垂,酒客病、胃常常呕酸的,最好的方子就是吴茱萸汤,食谷欲呕者,就是不吃就不呕,吃东西就会呕,吃下去东西就想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有三个方子,第一、里寒重,里寒最重的时候用「四逆汤」,寒就是不动了,胃肠里面都不蠕动了;

第二,寒稍轻的用「理中汤」;

第三、更浅的就是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主证是吐酸呕酸;

朝食暮吐。第一个是实证,胃里堵到了,胃实热,有坏死的食物,是大黄甘草汤。第二个是虚证,胃虚掉了,胃虚寒,吃了不消化,吴茱萸汤。

胃寒的原因是肝太寒了,肝寒了影响到胃,让胃变寒了,所以大部份临床上看到吴茱萸汤证的时候,都是酒客病,喝酒喝多了,还有肝硬化的病人、慢性肝炎的、胃下垂的,都会看到吴茱萸汤证,所以在治疗肝病、肠胃病的时候,常常用到吴茱萸汤。

吴茱萸本身入肝经,足厥经肝经,吴茱萸温中焦的,跟干姜一样是温中焦的,但是干姜是温脾胃,治疗胃的时候靠人参、甘草、大枣,吴茱萸是温肝,但是不补中,所以吴茱萸汤加入人参来补中,中气虚掉了,胃的功能没了,治疗起因是肝寒的,酒喝到身体里面感觉是热的,实际上到了身体里面是变冷的,酒最后就停在肝里面,所以肝就变冷了,喝酒的人常常到半夜不能睡觉,胃里面很难过,胃里面常常呕酸,所以吴茱萸汤是止呕的圣药,药书上的止呕是病人吐酸,实际上这酸是从肝里来的,肝液进入胃里面的时候是酸的,肝生酸,东方木,所以肠胃科,平常呕酸呕的很厉害的,服泻心汤都不会好,吴茱萸汤下去就好了。

胃下垂的症状,摸左手的寸脉没了,表示心脉胸阳的脉没了;右手的关脉特别壮,代表胃下垂。

吴茱萸汤温中焦的,如果服了吴茱萸汤病反剧者,属上焦,病在上焦,因为上焦如果是热东西下去也会吐,结果吴茱萸汤温中的药下去,中焦加热,上焦会更热,就会更严重,就知道热在上焦,在上焦用栀子豆豉汤了。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 人参三两 | 生姜六两切 |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用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用到五钱,人参、生姜、大枣酌量的用。

临床上,半夏也止恶心,但是是水饮造成的,就代表胃里有积水,病人不会渴,有渴,就不会用半夏。所以,有渴,又恶心,我们用吴茱萸和生姜。

摸脉,关脉弦细,关是胸膈,弦细就代表有水饮。

【肘后方】曰:一方(即本方)治人食毕醋及醋心(即食后吞酸杂也)。

张元素曰:吴茱萸汤其用有三:去胸中之逆气满塞,止心腹寒感疼痛,及消宿酒。早上宿醉未醒,可以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对酒客病非常的好。

主证辨析

  1. 典型症状

    • 食谷欲呕(进食即吐)
    • 吐酸水或清涎
    • 手足不温
  2. 病机要点

    • 肝寒犯胃(足厥阴肝经寒邪上逆)
    • 胃阳不足(中焦虚寒)

辨证要点

证候 呕吐特点 兼症 舌脉 治法 主方
吴茱萸汤证 食入即吐 吐酸水、头痛 舌淡白、脉沉弦 温肝和胃 吴茱萸汤
大黄甘草汤证 朝食暮吐 腹胀便秘 舌红苔黄、脉实 泻热通腑 大黄甘草汤
栀子豉汤证 得汤反剧 心中懊憹 舌红苔薄黄、脉浮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

方药解析

吴茱萸汤组成

  • 吴茱萸一升(温肝降逆)
  • 人参三两(补益中气)
  • 生姜六两(和胃止呕)
  • 大枣十二枚(调和营卫)

煎服法

  1. 吴茱萸先洗去烈性
  2. 七升水煮取二升
  3. 分三次温服

鉴别诊断

  1. 与四逆汤证别

    • 彼为少阴病,四肢厥逆、下利清谷
    • 此为阳明中寒,以呕吐为主
  2. 与理中汤证别

    • 彼为太阴病,腹满自利
    • 此为肝寒犯胃,吐酸头痛

临床运用

  1. 适用病证

    • 胃寒呕吐(吐清水或酸水)
    • 厥阴头痛(巅顶痛伴呕吐)
    • 酒客病(宿醉呕吐)
  2. 治禁

    • 热性呕吐禁用(得汤反剧属上焦热)
    • 实热证禁用(见口渴、苔黄者不宜)

仲景心法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

本条示人:

  1. 呕吐有寒热之分
  2. 阳明亦有寒证
  3. 肝胃相关,治胃需调肝

注:吴茱萸汤体现"异病同治"原则,凡属肝寒犯胃之呕吐、头痛、胃痛等,皆可加减运用。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