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六四

二六四:「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伤寒应该发汗解掉,如果病人刚好吃坏肚子,吐,嘴巴一吐,吐出来的黏液,黏黏的,就是湿,如果湿去掉了,可是燥没有去,所以还是调胃承气汤主之。

因为腹胀满者,肚子还是胀满,代表大便还堵到,不管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肚子一定会有胀满,因为里面有堵到大便,只是堵到小肠或大肠,位置不一样,所以处方也不一样。

主证辨析

  1. 病机演变

    • 伤寒误吐→津液损伤
    • 湿去燥存→腑气不通
    • 浊气壅滞→腹胀满
  2. 证候特点

    • 腹胀满(按之濡软)
    • 无潮热谵语
    • 舌苔薄黄微干

辨证要点

鉴别要点 调胃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腹胀特点 满而不痛 硬满拒按 胀痛轻微
发热情况 蒸蒸发热 日晡潮热 微热或无热
舌象特征 苔薄黄 苔黄厚燥 苔黄微厚

治疗规范

  1. 方药组成

    • 大黄(酒洗)四两
    • 芒硝半升
    • 甘草(炙)二两
  2. 煎服要点

    • 先煎大黄、甘草
    • 后下芒硝
    • 温分再服(中病即止)

临床运用

  1. 适用证候

    • 吐后燥热内结
    • 腹胀满而按之软
    • 大便不通未至燥实
  2. 禁忌证

    • 腹满硬痛者禁用(属大承气汤证)
    • 吐后虚羸者慎用(宜理中汤类)

仲景心法

“吐后腹胀满者,和之则愈”

本条示人:

  1. 吐法伤津可致燥结
  2. 腹胀满需分虚实
  3. 调胃承气汤为和法非攻法

注:本方体现"轻下热结"的治疗思想,适用于阳明燥热初结而未至坚满之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