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七三

二七三:「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病人本来是伤寒,如果单纯伤寒,麻黄汤发汗就好了,可是病人有湿在里面,麻黄汤一发汗、汗发的只是表证,可是里湿还是没有去掉,湿是脾脏,脾是土黄,是阴黄的,发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因为发汗带动了里湿,湿一上来,所以看到黄;寒湿的时候,方剂有「术附汤」和「五苓散」,都是可以去寒湿的。

中焦里有寒湿的人,用麻黄汤,寒湿会往外走,身目为黄。麻黄汤里没有白术去湿,附子去寒。寒湿围在脾脏的外面,如果一动到它,寒湿就跑到脾脏了,占据了脾脏的空间,黄色的营养就进不来了,外面就有黄色。

之后会介绍,怎么知道这个黄,是胆结石堵到胆汁逆流,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的黄,或湿热的黄,或寒湿的黄。

寒湿的黄和热湿的黄,区别就是,热会上升,会口渴,有的湿热往上跑,脸会变苹果脸,肿起来,皱纹都没了,寒不会往上走。

所以开处方时,舌头黄,除了开麻黄汤外,这个人有点湿热,会加一点黄芩、黄连、白术、茯苓利小便排湿。

主证辨析

  1. 发病特点

    • 伤寒发汗后出现黄疸
    •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
    • 口不渴或喜热饮
  2. 病机关键

    • 寒湿郁遏脾阳
    • 胆汁疏泄失常
    • 发汗更伤阳气

鉴别诊断

证型 黄色特征 兼症 舌象 脉象 治法
寒湿发黄 晦暗如烟熏 口淡不渴,畏寒 淡胖苔白腻 沉迟 温化寒湿
湿热发黄 鲜明如橘子 口渴便秘,发热 红绛苔黄腻 滑数 清热利湿
瘀血发黄 青黄晦暗 肌肤甲错,胁痛 紫暗有瘀斑 活血退黄

治疗规范

  1. 代表方剂

    • 术附汤(白术、附子)
      • 温脾化湿
      • 适用于脾阳虚甚者
    • 五苓散(桂枝、白术等)
      • 化气利水
      • 适用于水湿偏重者
  2. 加减要点

    • 表未解者:合麻黄附子甘草汤
    • 呕吐者:加生姜、半夏
    • 腹胀者:加厚朴、陈皮

临床警示

  1. 治禁

    • 禁用苦寒攻下(恐伤阳气)
    • 慎用发汗解表(恐更伤津液)
  2. 误治变证

    • 误用清热→黄疸加深
    • 误用攻下→腹泻不止

仲景心法

“寒湿在里,不可下,当温之”

本条启示:

  1. 发黄需分阴阳
  2. 寒湿发黄当温化
  3. 治黄非独利小便

注:临床见黄疸当首辨阴阳,寒湿发黄需温脾化湿,与湿热发黄之清热利湿法迥异。术附汤与五苓散为治寒湿发黄之主方,需据证选用。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