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七五

二七五:「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蘗皮汤」主之。

黄柏能清下焦的药,中医的热就是西医的炎,如尿道炎常常用黄柏,栀子能去上焦的热,黄芩、黄连、甘草能去中焦的热,所以栀子蘗皮汤是另外一个去黄的药。

能去下焦的热,所以小便痛也会用黄柏。肾脏炎,只要里面发炎,都会用。

和茵陈蒿汤不一样,茵陈蒿汤是大便湿堵在肠子里面,所以茵陈蒿汤有大黄,这栀子蘗皮汤的热是瘀在三焦里面上焦、中焦、下焦的热瘀在三焦油网里面,所以是淋巴系统发炎了,栀子蘗皮汤的病人小便利,腹部胀满,茵陈蒿汤是瘀热在肠子里面。所以茵陈蒿汤有小便不利,所以这是两个阳黄的方子病人全身发黄,肚子很胀,大小便不利,就是茵陈汤,大小便很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就是栀子蘗皮汤,这两个方都是比较寒凉的,所以是栀于蘗皮汤常常也用在眼睛的洗剂,眼睛赤痛发炎,栀子蘗皮汤煮好后,沼滤网滤过,洗眼睛用的。

洗眼睛就不要煮太浓,淡一点。治角膜炎、结膜炎,眼睛发炎,是个很有名的眼洗方。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眼球黄赤热痛甚者,洗之有效,所以栀子蘗皮汤可以用来洗眼睛。

在伤寒里面一共三个方子,治疗全身发黄发高热者:

阳黄的三个处方。

  • 1、无汗,病人没有汗的时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2、病人有汗且实热在里,就是茵陈蒿汤。
  • 3、无表证无里实而身发黄,栀子蘗皮汤。
栀子蘗皮汤方/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个擘 | 甘草一两炙 |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去热的药都是比较寒凉,就会比较苦。对症的时候,却会感觉不苦。

栀子用二、三钱,炙甘草一钱,黄柏二钱,胖子用栀子用到三、五钱没关系,栀子和黄柏的剂量相等,为什么甘草要炙过?因为药下去,要同时能够停在上焦、中焦、下焦,如果炙甘草没炙过,上焦还没清,栀子已经跑到下焦去了,所以用炙甘草在中间的时候,让栀子停在上焦,黄柏清利下焦。

主证辨析

  1. 典型症状

    •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
    • 小便自利(非小便不利)
    • 无腹满便秘(区别于茵陈蒿汤证)
  2. 病机特点

    • 热郁三焦油网(非独肠胃)
    • 胆汁疏泄失常
    • 无表证无里实

辨证要点

鉴别要点 栀子柏皮汤证 茵陈蒿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病位 三焦 中下焦 表里同病
二便 正常 小便不利便秘 正常
表证

方药解析

栀子柏皮汤组成

  • 栀子十五枚(清三焦郁热)
  • 黄柏二两(清下焦湿热)
  • 炙甘草一两(和中缓急)

配伍精义

  1. 栀子配黄柏:清泄三焦
  2. 炙甘草调和:使药力分布三焦
  3. 苦寒配伍:清热不伤胃

临床运用

  1. 内科应用

    • 黄疸(热重于湿)
    • 淋巴系统郁热
    • 三焦气机壅滞
  2. 眼科应用

    • 目赤肿痛(外洗)
    • 巩膜黄染
  3. 使用注意

    • 阴黄证禁用
    • 脾胃虚寒慎用

仲景心法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本条启示:

  1. 发黄有表里寒热之异
  2. 三焦郁热当清泄
  3. 栀子柏皮汤为清解剂

注:本方与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构成仲景治黄三方,当据表里虚实选用。栀子柏皮汤专为三焦郁热而设,体现"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