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二七六

二七六:「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为什么用「麻黄」?因为表寒束到了,热没有办法渲泻,湿热没有出路,造成全身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了身发黄在用之外,最常用在疥癣、皮肤科。经方中另外一个常用在皮肤病的药方是麻杏薏甘汤。

很多的皮肤病,都会使用麻黄。张仲景之前讲过,有皮肤化脓者,不可以发表,但是麻黄不单单是发表,是发阳的,所以返魂汤,还魂救逆,我们也不是单用麻黄发汗,还会搭配其他,比如等量的杏仁。

在治疗疥疮或一些疮病,尤其是凹陷下去的疮,如果是平头或凸起来的疮都很好治,凹陷下去阳陷下去的疮都很危险,这时候就要用麻黄,刺激病人把阳气发起来。所以麻黄不仅在太阳、阳明会用,以后的阴证也会用,就是可以发阳用,本身就是阳药,不像桂枝只会发汗,麻黄除了发汗,本身有阳的性在里面。用对麻黄,病人不一定会出汗,有的会小便解,所以有时候全身水肿也会用麻黄,金匮风水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 | 赤小豆一升 | 连翘二两炙 |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 大枣十二劈 | 生梓白皮一升去节 | 生姜二两 | 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按:无梓皮,以桑白皮代之。潦水即雨水所积于小池沼中之水。

这个处方,除了伤寒表症热被束缚了导致全身发黄可以用,皮肤病也可以用。另一个治皮肤病的处方,是麻黄薏仁杏仁甘草汤,麻杏薏甘汤。

麻黄的性非常轻,所以连翘和桑白皮对皮肤非常好,麻黄就可以把他们带到皮肤。对皮肤好,以此为基础,可以再加些金银花,蝉蜕等。

麻黄和杏仁等量,就不会有问题。

麻黄解表,所以麻黄一定要加杏仁,赤小豆本身能去湿去热,所以腹膜炎用赤小豆很好。

赤小豆去湿,是化脓的湿,所以肛门痔疮也可以用。

连翘也就是连翘,连翘清上焦的热。因为连翘入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毛孔拉起来黏答答的,都可以用这方子,生梓白皮现在找不到了,改用桑白皮。

麻黄用二钱,当皮肤病有化脓的时候我们不用到麻黄,因为麻黄是发阳的,所以过到疮疡下陷的时候、可以用到麻黄。

赤小豆可以大剂的用,用量一两,赤小豆可以去湿,所以经方中的赤小豆当归散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化脓,遇到痔疮兼有便秘的人,可以再加上一些仁剂,例如柏子仁,麻子仁等把大便软化,来帮助痔疮收口。

在治疗痔疮,不管病人便不便秘,都可以加当归和有仁剂的药来润肠。因为每天都在大便,所以一定要让大便软化,十个便秘九个痔疮,太干燥不利于痔疮恢复,硬的大便一通过,又会出血。

连翘用二钱,杏仁可以跟麻黄等量,杏仁如果跟麻黄等量的用,麻黄五钱一两的用都没事,桑白皮跟赤小豆一样,重用;

这八味,以潦水一升,潦水就是雨水所积的。中医的观念,下雨的时候,屋檐滴下来的水不能喝,有毒,因为没有经过沉淀,盆子接了,沉淀后上面的水就是潦水,按物性,这水来自天上没有根,太阳出来又容易干枯,这是韩愈说的,没有根它就能发散的很快,而且很容易干掉,所以皮肤湿黏黏的,又痒,就是标准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因为自来水有水气,汤剂容易利于湿,湿会更盛,潦水不利于湿利于去热。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咳钦,肿满者,加「腹蛇」有奇效。「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腹蛇过去是皮肤病很好的药,中药房买的时候,腹蛇是呈盘状的,因为药房把蛇腹卷起来干燥的。

以上讲的是阳明证。

所谓「阳明证」,发热,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治之。「茵陈蒿汤」为治发黄之圣药,「栀子」除胃热时候,通小便,「大黄」荡涤肠胃郁滞积热,古法配合之妙用如此。古代分黄疸为阴黄和阳黄,黄如橘色,亦如黄色鲜明者,为阳黄;黄如黯酱或黄色不明润者,为阴黄。

阳出血和阳阻塞,胃之神经痉挛或胃肌弱等,所以有「阳明病」之蓄血症。大便秘结不行有黑色大便,古代早巳发明灌肠及润导,如「猪胆汁灌肠」及「蜜煎导法」,肠液枯之脾约「麻仁丸」,治瘀血毒之「抵当汤」或丸等。

病机与方解

  • 表寒束热:因表寒郁闭,湿热无法宣泄,导致身黄发热。
  • 核心药物
    • 麻黄:发阳解表,透邪外出(非单纯发汗)。
    • 赤小豆:清热利湿,尤擅化脓性湿热(如痔疮、腹膜炎)。
    • 连翘:清上焦肺热,肺主皮毛,故治皮肤黏腻瘙痒。
    • 桑白皮(代生梓白皮):泻肺利水,协同麻黄引药至皮表。

临床应用

  1. 皮肤病(疥癣、湿疹、疮疡):
    • 凹陷性疮疡(阳气下陷)必用麻黄以升发阳气。
    • 与麻杏薏甘汤同为经方皮肤病常用方。
  2. 黄疸:表闭湿热型身黄。
  3. 痔疮:合赤小豆当归散,加柏子仁、麻子仁润肠促愈。

方剂组成与用法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 组成
    • 麻黄二两 | 赤小豆一升 | 连翘二两(炙) |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 大枣十二枚(劈) | 桑白皮一升 | 生姜二两 | 甘草二两(炙)
  • 煎服法
    • 以潦水(沉淀雨水)一升,先煮麻黄去沫,后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半日内服完。
  • 代用:生梓白皮可用桑白皮替代。

关键用药要点

  1. 麻黄与杏仁:必须等量配伍,防过汗伤津。
  2. 赤小豆:重用(一两以上),利湿排脓。
  3. 潦水:取其轻清发散之性,助药力透表(优于自来水)。

加减与附方

  • 化脓性皮肤病:若疮疡已化脓,慎用麻黄(防发散过度)。
  • 类聚方广义
    • 疥癣内陷伴瘙痒、咳喘、肿满者,加腹蛇(盘状干燥品)增效。

注意事项

  • 润肠通便:治痔疮时无论便秘与否,均宜加当归、仁剂(如麻子仁)软化大便,避免摩擦出血。
  • 麻黄禁忌:疮疡纯热无表证或阳亢者忌用。

:本方重在解表透邪、清利湿热,临床活用可扩展至多种表闭湿热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