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二七八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如果是少阳就兼有太阳的表证,本来得到中风的时候,是太阳证,在太阳病的同时,肠胃里面的阳气,就是免疫系统,也就是固表能力。发挥了一部份的体力去抵抗表邪,就已经开始流汗了,津液为了抵抗表邪已经不够了,在这条件下,本身的病没有好,病进入少阳。
进入少阳的时候,是在津液已经伤到的状况了,因为肠胃的津液,在太阳证的时候出去相抗,病会进入少阳就是抗不过才进来的,所以用汗法就是为了加强免疫系统。
在津液不足的状况下,这时候两耳无所闻,因为耳朵靠津液来滋润,目赤,眼睛是靠血上来滋润的,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就热起来,热就是炎,第一个就会看到眼睛红赤肿痛,胸中满而烦者,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受邪了。
耳朵、眼睛同时出问题,然后胸中满,就是半表半里,所以不要光是依据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恶心,才是少阳。
如果用了小柴胡汤,耳朵好了,眼睛还赤,可以用之前说的大黄茶。
过去看到胸满,一般来说病在上焦采吐法,所以医生使用吐法误诊了,因为不是哽到,不应该用吐的,因为津液已经不够了,吐很多的话会伤到气,所谓伤到气就是伤到津液的源头,因为吐出来很多黏液、食物,攻下的时候会伤到血,因为血是肠胃从小肠里面生化出来的,本来食物应该化成血供给身体用的,在还没化成血就被干掉了,所以攻下会伤到血。
心是君主之官,要有很好的津液在里面,阳才会藏,心神才会守住。吐、下之后,伤到津液,心神就不藏了,容易受惊吓和动悸。所以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桂枝壮心阳,肚脐下悸是茯苓甘草。
病人元气一伤到造成里虚的状况有两种有「小建中汤证」,另一「炙甘草汤证」,如果心脏动悸,就是上焦受损了,就是「炙甘草汤证」,吐、下则悸而惊,心和小肠相表里,心是君主之官,心血不足的时候,病人容易受到惊吓,受到惊吓的时候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是惊,如果是悸,除了有动悸的现象,脉还可以看到结代,惊可以看到病人印堂、山根的地方有青紫色,小儿科中,小孩可以看到大便变成绿色的,耳朵后有鸡爪血丝,可以在上面点刺放血,这条辨就是说,少阳不可吐也不可下,少阳证的时候必须采和解的方式。
双耳无所闻,精脱者。所以要把阴阳补回去,桂枝汤的力量不够,可以加一些龙骨牡蛎。
小孩子遗尿,或15、16岁开始有梦遗的现象,梦遗严重会精脱、耳聋。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表面上龙骨牡蛎可以让阳收敛、潜下去,实际上还要调和阴阳,精自然就回头了。
补充:灵枢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请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精脱者,耳聋,完全听不到,也会暴聋,瞬间听不到。液脱者,耳数鸣。这两个不太一样。
阴阳互相协调,互相支援的时候,产生的就是精。所以阴神阳神很和谐时,两神相搏,精足。
气的定义是,上焦开发,能宣五谷味,吃了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肺。食物到了小肠里,生化掉,再入大肠,水气化,再入肺中,就是肺气的来源。
津,肌肉腠理之间是津,津出是汗,所以津很足,新的津会不断替换旧的津,所以流汗是一个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生津用人参。
液,吃了五谷杂粮,进入气海,再入骨髓、关节,所以关节能够活动,液可以补骨髓滋润骨头,增益脑髓。生地就可以让人产生液。
血,中焦受气,吃到食物谷气,化生为赤,所以红色血的来源是食物。
脉,是个规范,血就留在脉里,按照脉管来走,规范营气。太热会膨胀裂开,太寒时血脉会缩小,血通不过去会撑破。吃了西药,会把血中的水排掉,所以光是阿司匹林,手一碰就会有一块淤血,容易出血,以后头碰一下怎么办,会死人的。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核心症状与病机
-
典型表现
- 双耳无所闻:津液亏虚不能上濡耳窍(精脱者耳聋)
- 目赤:血中津亏化热,血热上炎于目
- 胸中满而烦:少阳经气郁滞,邪踞半表半里
辨证要点:
- 耳、眼症状伴胸满,即使无典型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呕吐,亦属少阳证
- 若服小柴胡汤后耳聪目仍赤,可用大黄茶清余热
-
病机溯源
- 太阳中风未愈→津液耗伤→邪传少阳
- 三焦气化失常→津血不能上奉清窍
治疗禁忌与误治变证
-
禁用吐下:
- 误吐:伤气(津液生化之源)→ 黏液/食物丢失
- 误下:伤血(阻碍谷气化血)→ 心血不足
-
误治后变证:
变证类型 病机 治法 悸(心下动悸) 津伤阳浮,心神不藏 桂枝甘草汤(壮心阳) 惊(易受惊吓) 心血亏虚,君主不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结代脉 心阳不振兼阴血不足 炙甘草汤 鉴别诊断:
- 惊证可见印堂青紫/小儿绿便/耳后血丝(可刺络放血)
- 精脱耳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vs 液脱耳鸣(需补液填髓)
津液理论拓展(《灵枢·决气》)
六气生理与病理
六气 | 生理功能 | 脱证表现 | 调治要点 |
---|---|---|---|
精 | 两神相搏成形 | 暴聋、遗精 | 调和阴阳(龙骨牡蛎敛精) |
气 | 宣发五谷荣身 | 目视不明 | 补益肺气(五谷为基) |
津 | 腠理泄汗调温 | 大汗不止 | 人参生津 |
液 | 润骨益髓滑节 | 关节不利/耳鸣 | 生地黄滋阴填髓 |
血 | 中焦化赤为血 | 面色苍白 | 补益脾胃 |
脉 | 约束营气循行 | 脉管异常 | 寒温得宜(忌西药脱水致瘀) |
核心理论
“六气以胃为海”:津血精液皆赖胃气化生,少阳病尤需保胃气、存津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