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二八三

二八三:「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燥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照理说伤寒六七日,无大热,病人发热的现象没有了,没有发烧了,结果其人烦燥者,有烦澡的现象产生的时候,就知道病人的病由表进入里了,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阳就是表,阴就是里,所以阳入阴不一定是进入阴脏,由少阳证进入阳明证也会烦燥。

核心病机解析

  1. 病程演变

    • 伤寒六七日→邪气由表入里
    • 表热消失(无大热)→邪离太阳
    • 烦躁出现→邪入阳明/少阳
  2. “阳去入阴"的深层含义

    • 阳:太阳表证
    • 阴:包括:
      • 少阳(半表半里)
      • 阳明(里热)
      • 三阴(里虚寒)

辨证关键

症状表现 病位判断 鉴别要点
烦躁+口苦咽干 少阳证 伴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烦躁+口渴便秘 阳明证 伴大汗、脉洪大或痞满燥实
烦躁+肢冷下利 三阴证 伴脉微细、但欲寐

治疗原则

  1. 动态辨证思维

    • 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具体病位
    • 不可单凭"无大热+烦躁"定病性
  2. 传变预判

    • 太阳→少阳:小柴胡汤证
    • 太阳→阳明:白虎汤/承气汤证
    • 太阳→三阴:四逆汤类证

临床注意:本条强调表证消失后出现烦躁,是邪气内传的重要标志,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明确具体病位。仲景特意指出"阳去入阴"包含多种传变可能,体现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和灵活性。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