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二八八

二八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有问题,造成肌肉之间,新的津液没办法取代旧的津液,因为湿很盛,黏答答的在里面。中风就伤到了肌肉。可以开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去湿,一般湿在肌肉里,白术、茯苓是等量各三钱,跟桂枝量一样,茯苓利尿,白术去湿。

中医的观念,左脉是阴,右脉是阳,「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受病的时候,如果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代表气血流注很强,阳脉就是免疫系统抵抗力,不需要怎么相抗,就是病已经在消退了,在抗的时候,阳脉会跳的很快,如果摸到阴脉快没了,血已经衰了,剩下气脉跳的很旺就是残余的力量在相抗。

太阴中风基本证候

  1. 核心症状

    •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湿邪困阻肌肉)
    • 脉象特征:
      • 阳脉微(右脉和缓,表邪已微)
      • 阴脉涩而长(左脉由涩转长,气血渐复)
  2. 病机图解

    graph LR
        太阴中风-->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湿阻肌肉
        湿阻肌肉-->四肢烦疼
        湿阻肌肉-->津液代谢失常

辨证治疗要点

  1. 脉象解析

    脉象部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右脉(阳) 表邪已衰,正气未亢
    左脉(阴) 涩而长 由涩转长示气血渐通
  2. 治疗方案

    • 基础方: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各三钱)
    • 配伍意义
      • 桂枝汤调和营卫
      • 白术健脾燥湿
      • 茯苓利水渗湿

预后判断标准

  1. 欲愈指征

    • 阳脉微:邪正交争缓和
    • 阴脉涩而长:气血运行渐畅
  2. 鉴别诊断

    脉象组合 病机判断 预后
    阳旺阴衰 正气耗散 危重
    阳微阴长 邪退正复 向愈

临证注意事项

  1. 治疗原则

    • 健脾化湿为主
    • 兼顾调和营卫
  2. 用药特点

    • 桂枝、白术、茯苓等量配伍(通常各9g)
    • 茯苓、白术协同祛湿(茯苓利尿,白术燥湿)

关键认识:太阴中风见四肢烦疼,反映湿邪困脾的病机特点。脉象由"阳微阴涩"转为"阴脉长",提示脾运渐复,为向愈佳兆。治疗当注重健脾与祛湿并举,桂枝汤加术苓为对症之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