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二九〇
目录
二九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不管太阴、少阳、阳明,只要脉浮的就代表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表。
可以加白术、茯苓。
证候特点
-
主证辨识:
- 太阴里证(腹满、食不下等)
- 兼见脉浮(表证未解)
-
脉象特征:
- 浮取即得(主表)
- 常伴缓弱(太阴本虚)
治疗法则
-
基本方案:
- 主方:桂枝汤
- 桂枝9g 芍药9g 生姜9g
- 大枣12枚 炙甘草6g
- 主方:桂枝汤
-
加减化裁:
兼证 加味药物 用量比例 湿浊内阻 白术+茯苓 1:1(各9g) 气虚明显 加党参 9-12g
治疗机理
-
方义解析:
graph TB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治里) 合方-->表里双解
graph TB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治里) 合方-->表里双解 -
用药禁忌:
- 禁用麻黄类发汗峻剂
- 慎用苦寒攻下之品
临床要点
-
辨证关键:
- 必须脉浮与太阴症状并见
- 区别于纯太阳表证(无里虚表现)
-
现代应用:
-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脉证
- 慢性脾胃病复感外邪
注:本条体现仲景"有表先解表"的治疗原则,但太阴病发汗当以调和营卫为度,切忌过汗伤阳。白术、茯苓的加入既助祛湿又不伤正,实为太阴兼表证的对症之选。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