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二九一
二九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如果自利而渴,就是进入少阴了,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证了,如果湿在下焦,水一直在往下走的时候,这时候反而上面会口渴的。
太阴是湿太盛,有燥就不是太阴了。湿太盛,从大便排,比较粘稠,比较溏。最怕听到拉肚子,拉了半天不口渴,就是阴病。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下利的时候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的,所以不渴就是湿在中间。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病人有寒就是脾脏肿大,肠胃蠕动功能都没有了,寒就是缓,人的一呼一吸,脉跳四下,肠胃也是蠕动四下,脉跳二下,肠胃蠕动也是二下,这代表肠胃的消化太慢了,肠胃的蠕动减慢了,这时候病人不口渴就是湿很盛,因为下利不止,所以里面又寒又湿,舌苔整个白厚的,津液很多,这时候用「四逆」辈,像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
寒太盛的时候,阳会虚,阳是固表。除了毛孔的收缩是固表,肛门收缩,膀胱收缩也是,所以阳绝了,大小便失禁。毛孔汗流不止、大小便失禁,都是用炮附子固表,只是洞比较大一点嘛。
张仲景用药的时候,在用干姜一定用生附,用生姜的时候一定用炮附,像真武汤。
干姜本身是温中,能去中焦的寒,干姜加生附的时候能够去经脉、血脉神经里面的寒。
生附子非常迅捷。所以救逆的时候,里寒了,心脏不行了,用生附子和干姜,胃口都没了,重用干姜,生附子大者一枚。
生姜和炮附是散饮,有水饮的时候,水堵到了,不管是水肿在那里,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所以真武汤里面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来破饮积。
当水很大的时候,水会侵犯到心脏的时候,火要熄灭的时候,炮附子和生附子用在一起,水就很快排出来了。
核心辨证要点
-
典型证候:
- 自利不渴(区别于少阴病"自利而渴")
- 舌苔白厚湿润
- 脉象沉迟(一息二至)
-
病机关键:
- 脾阳衰微(脏有寒)
- 寒湿内盛(湿阻中焦)
治疗法则
-
基本治则:
- “当温之”(温补脾肾之阳)
- 主方选择:“四逆辈”(四逆汤类方)
-
方药解析:
方剂 组成特点 适用证情 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纯里寒证 通脉四逆汤 加重姜附用量 阴盛格阳 真武汤 炮附子+生姜+白术茯苓 阳虚水泛
药物配伍精要
-
姜附配伍规律:
graph LR 干姜+生附子-->温经散寒(治经脉脏腑寒) 生姜+炮附子-->化饮利水(治水湿停聚)
graph LR 干姜+生附子-->温经散寒(治经脉脏腑寒) 生姜+炮附子-->化饮利水(治水湿停聚) -
临床运用要点:
- 生附子用量:急救时大者一枚(约15-20g)
- 干姜用量:依胃阳衰微程度调整(9-30g)
鉴别诊断
证型 | 口渴情况 | 下利特征 | 病机 | 治法 |
---|---|---|---|---|
太阴病 | 不渴 | 便溏粘滞 | 寒湿困脾 | 温中化湿 |
少阴病 | 口渴 | 清稀如水 | 阳虚不化 | 温肾回阳 |
厥阴病 | 渴不欲饮 | 下利脓血 | 寒热错杂 | 寒热并用 |
预后判断
-
阳亡危候:
- 汗出不止
- 二便失禁
- 脉微欲绝
-
急救方案:
- 重剂四逆汤(生附子30g+干姜60g)
- 配合艾灸关元、气海
临证心法:本条揭示太阴寒湿证的辨证要点在于"自利不渴",其治疗重在温阳化湿。仲景强调"四逆辈"的灵活运用,示人当根据寒湿轻重选择适宜方剂。生附子与干姜配伍乃回阳救逆核心药对,而炮附子配生姜则为化饮要药,临床不可混淆。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