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二九二

二九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如果只是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是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

病人应该是手脚冰冷,现在手足自温者,就知道表邪已经入里了,因为里主脾,就知道病在太阴里面。

太阴当身发黄,病在太阴里面身体应该发黄的,所以脾脏有病的人,脸应该是很黄的。

脾脏接受的营养是黄色的。现在有问题不接受,营养反逆出来,就发黄。

手足自温就是胃气外散,到手脚上面去了,正常的胃气不应该外散,应该在中间消化食物,胃一受邪,胃弱掉了,胃的热气就跑到四肢上面去了,被逼出来的。

照理说得到伤寒表证的时候,手脚是冰冷的,结果胃气散出来就知道病已经进入太阴了,进入太阴的时候,病人会发黄。这黄不是流汗黄的,而是整个人是枯黄,全身都像枯木一样。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代表这黄有地方泄去,就不会发黄。

反过来讲,治太阴证,一定要利小便,就不会发黄。所以肝癌,肝硬化,管他什么阴黄,就是利小便。所以治肝先实脾,不是在利大便,而是在利小便,保持小便通畅,病情就不会恶化。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如果到了七八天以后,病人感觉烦闷且烦躁不安,又一天下利几十次,这种情况下,必自止,为什么?在看病人下利的时候,进入阴证一定大便都不好会下利,下利完精神还是很好,就自己会好,下利完虚脱了就是真正虚证,如果下利自己会好的代表他是脾家实,实代表功能还是很好,脾湿跟着大便排掉了,因为腐秽当去故也,治疗脾脏最主要就是去它的湿,将脾湿自小便排出,湿热因为一直下利,而没有办法停留在中焦,脾脏就不会肿起来,慢慢的自己就会好起来了。

腐秽当去,不管是病毒,糟粕,肿瘤,累积的东西。

脾家实,小便也会自己出来。比如在攻腹水的时候,水从大便会出来,但是如果小便都没有,从大便排水,病情还是不好,为坏病。如果小便也出来很多,还会有点口渴,代表津液要回头了,再问口渴想喝冷水还是热水,就知道寒热了。

开实脾的处方,不管是分消汤、补气建中汤、实脾饮,一定问病人小便如何。

所以在阳证要通利大便,阴证要通利小便。

证候演变规律

  1. 初期辨证

    • 脉浮而缓(区别于太阳中风)
    • 手足自温(太阴特征性表现)
    • 身当发黄(脾色外露)
  2. 病机转化

    graph TB
        表邪入里-->太阴受邪
        太阴受邪-->脾失运化(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小便不利-->郁而发黄
        湿浊内生--小便通利-->邪有出路

黄疸形成机制

类型 病机特点 治疗原则 预后判断
阴黄 寒湿困脾,小便不利 温阳利湿(茵陈术附汤) 需积极干预
虚黄 脾虚湿蕴,小便自利 健脾化湿(补气建中汤) 可自愈

转归预判要点

  1. 向愈指征

    • 暴烦下利(正邪相争)
    • 日十余行而精神不衰(腐秽外出)
    • 必自止(脾阳来复)
  2. 危重信号

    • 下利无度伴神疲
    • 小便癃闭

治疗策略

  1. 核心法则

    • “治肝先实脾"的深层内涵:
      • 保持小便通畅(防湿郁发黄)
      • 健脾不忘利湿
  2. 方剂选择

    证型 主方 加减要点
    脾虚湿盛 分消汤 加重白术、茯苓
    寒湿发黄 实脾饮 加茵陈、炮附子
    湿热未清 茵陈五苓散 兼顾利小便

临床鉴别要点

  1. 问诊关键

    • 小便情况(量、色、频次)
    • 口渴性质(喜热饮/冷饮)
  2. 治疗禁忌

    • 阴证慎用苦寒攻下
    • 阳证不可过利尿液

仲景心法:本条揭示太阴病"自愈"的机制在于脾阳充足则能驱邪外出。临床当掌握"腐秽当去"与"正气耗散"的区别,前者利后神清气爽,后者利后萎靡不振。治黄不分阴阳,总以通利小便为要,此即"开鬼门,洁净府"之妙用。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