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二九六
目录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
心的上方有肺,自利后,津液跑掉了,虚热就会上来,会渴。少阴证,会出现咽喉干燥。寒湿在心肾中间,影响到心。正常人的心搏动产生的热,往下移进入小肠,现在寒湿在中间,心火无法下降,回逆,肺里面的津液就会被蒸发掉。中间寒湿又很盛,所以同时下利,有口渴。
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正常人小便淡黄。小便淡白,一点颜色都没有,就是标准的少阴证。
下焦虚,要补,寒要用热药。
不能制水,就是膀胱里的水,不能气化,进入肝脏,因为小肠的火不足,心脏的火下不来。肝脏得到水后,清除了毒素,变成胆汁。小肠不热,肾中的水也无法气化,不能顺着督脉,供应上到脑子中。
膀胱的水受热气化上升,会膨胀,有400CC的容量。有气,才有力量,能把小便喷射排出去。如果小便,滴滴答答的,就是少阴证了。如果是冷水,不是升起的蒸汽,水沉下去很重啊,压迫了膀胱,有一点点水,就想小便。
心藏神,神中有欲望。肾脏病到后来,连小便的欲望,便意都没了,里面很寒。心神在上面都下不来了。
主证特征
-
基本表现:
- 欲吐不吐(胃气上逆但无力吐出)
- 心烦(虚阳上扰)
- 但欲寐(精神极度萎靡)
- 自利而渴(下焦虚寒,津液不化)
-
关键辨证依据:
- 小便色白(下焦虚寒,不能制水)
- 口渴但喜热饮(虚热上浮,引水自救)
病机分析
-
少阴 vs 太阴下利鉴别:
证型 下利特点 口渴 病位 病机 太阴 自利不渴 不渴 中焦(脾) 寒湿壅滞,津液未伤 少阴 自利而渴 渴 下焦(肾) 阳虚津亏,虚热上扰 -
病理演变:
- 心肾不交:
- 寒湿阻隔,心火不能下温肾水 → 虚阳上浮(心烦、口渴)
- 肾阳不足,水液不化 → 小便清长、自利
- 膀胱失约:
- 下焦虚寒,膀胱无气化之力 → 小便色白、滴沥不尽
- 严重者甚至 无尿意(肾阳衰败,神失所主)
- 心肾不交:
-
津液代谢失常:
- 自利导致津液流失 → 虚热上灼肺津 → 口渴
- 肾阳衰微,不能蒸腾水液 → 水液直趋下焦 → 小便清长
治疗方向
-
核心治则:
- 温补下焦(如附子、干姜)
- 交通心肾(如黄连、肉桂)
-
对症处理:
- 小便失禁/清长 → 温肾固摄(如缩泉丸)
- 虚烦口渴 → 引火归元(如附子配麦冬)
关键提示:
- 少阴病本质是心肾阳虚,治疗需紧扣"温阳"二字。
- 若出现 无尿意、极度萎靡,提示阳气将脱,需急温回阳(如四逆汤)。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