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一五
三一五:「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刚开始得到少阴病的时候,反发热,代表病人有表证。
少阴病应该是里寒,病人的病情会进入少阴,一定是太阳、少阳、阳明还没好,进入太阴没好,才会进入少阴,所以在刚开始起证的时候,第一里寒很盛,就是下焦脉很细。
张仲景会加附子,附子专门是温肾壮心阳的,所以心脏的力量不够,肾阳不足都是靠炮附子,少阴病有心和肾的问题,所以附子一下去,心脏马上壮起来,附子性烈,跑的很快,怕附子跑太快,就规定附子跑的方向,所以用细辛,细辛性上升,细辛长的就一根长长的,没有叶子,它是往上走的,附子一遇到细辛的时候,阳就往上冲,让里寒去掉,里面就热起来了。
炮附也固表,像桂枝附子汤,汗发太过的时候病人表虚掉了,桂枝汤加附子进去固表,附子会走表。如果希望附子停在中间,因为里寒很盛要附子不要离开,细辛一下去,里面就热起来,就不会散到表面上,如果光附子下去,摸到皮肤烫的,里面还是寒的,所以选用细辛。
麻黄是发汗的药,实际上,麻黄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利尿,有的人吃小青龙汤的时候,没发汗,反从尿解掉了,这是体质的关系,有的人皮毛比较扎实,小青龙汤、麻黄汤下去都没流汗,所以有时候,用麻黄不会得汗,会得小便,在这里用麻黄,小便会小出来很多,里寒很盛,这寒要去,用小便解,走小便排掉,如果是表,滤过性病毒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汗一流就去掉了,这样距离最近。如果在身体里面呢?滤过性病毒在脏里面,还用发表的方法,就不行了,虽然有很多利尿剂,问题是这些利尿剂没有阳性,不是阳药,猪苓、茯苓不是阳药、三黄泻心汤,大黄去实,真正去热是靠黄连、黄芩,所以去寒要靠热药,麻黄是很热的药,用这三味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下去,病人小便出来,因为这时候要把滤过性病毒排出体外,唯小便最近。
细辛遇到附子是温中,麻黄遇到附子,性就不会走表,它往下面走,如果病人是热且实会开给病人去热及去实的药,承气汤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是少阴证的时候,是寒实,同样是有大便堵在里面,承气汤的热实是津液丧失,干掉了,寒实,是肠子没有蠕动,大便淤积在里面,就要靠附子细辛去让它蠕动,所以变成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是去实的。
麻黄二两去筛 | 细辛二两 |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两钱,细辛两钱,炮附子三钱。
最主要可以利小便。当你心肾中间是寒湿的时候,炮附子加细辛。细辛可以用到很重,都不会中毒的,可以去下焦积水,小肠里面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比如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积水跟茯苓、泽泻、猪苓都不一样,这些只是利水,细辛比较热,可以化寒水。病人有寒咳、水咳的时候,也会用到。
麻黄能够发阳气,所以也可以利水,麻黄、附子、细辛一起用,这个药就不会走表,也不会发汗,会跑到身体正中间,是阳的中央的部位,少阴证本来就是里阳不足嘛,里面寒湿的,阳往外走,这就可以去掉里面的寒湿。
炮附子是有固阳的功能,就是阳要失掉,要固住。所以三味药下去,可以小便解。好像里面千万年的冰块不化掉,药一下去后,就开始小便不断排出,次数多,量很大。吃药吃到脉浮起来,小便正常就好了。如果吃了不断小便,吐出白的,一周了还在排小便,代表里面寒还在,继续吃。
这个方子是,脉沉细,但欲寐的主力方子,去中焦寒湿。如果是关节上的寒湿,就没用了,炮附子去寒,桂枝去风,白术去湿。
小编:细辛是升阳,升里阳的,里阳下陷的时候,寒在里面,就是阳升不上来,肾脏下焦的阳应该要往上升,上焦的阳要往下降,才能够交会起来。也就是炮附子增强的心阳、肾阳,可以被细辛发出来,然后麻黄发的肺阳,可以下来,这一上一下,相互补位,循环就有了。如果不加细辛,发的肺阳下去只有很小一部分,因为下面的阳站住位置了,所以补不进去,只能走表。
大黄 | 细辛 | 附子
一般处方的时候,麻黄细辛等量,譬如二钱,附子是加重的,三钱或四钱,因为附子要配合细辛,又要配合麻黄,一药双用,如果附子和细辛等量,附子配细辛,麻黄吃下去,照样没有小便,把附子加重,一部份配合麻黄,一部份配合细辛大黄也是一样的功能,因为要通大便,所以把麻黄换大黄,舌苔白的,跳脉一息二下,代表蠕动很慢,这就是寒实。
寒实在大肠。大肠不蠕动,屁也没有,便秘七八天十天,也不难受,小便淡白。吃药吃到小便变淡黄,手脚温热,再停药。
核心辨证要点
-
特殊证候:
- 反发热(表证未解)
- 脉沉(里阳不足)
- 但欲寐(少阴本证)
-
病机特点:
- 太阳少阴两感证
- 表寒未解,里阳已虚
方药解析:麻黄附子细辛汤
药物 | 用量 | 作用特点 | 配伍意义 |
---|---|---|---|
麻黄 | 二两 | 发越阳气,宣通表里 | 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水) |
附子 | 一枚 | 温补肾阳,强心固表 | 壮命门之火,固将脱之阳 |
细辛 | 二两 | 启肾阳,通心气 | 引阳气自下而上,化寒饮 |
治疗机制图解
-
药物协同作用:
1 2 3 4 5
麻黄(外透) → 开表逐邪 ↑↓ 附子(内温) → 振奋阳气 ↑ 细辛(中介) → 沟通表里
-
病理转归路径:
- 最佳转归:小便通利(寒湿从下而解)
- 次佳转归:微汗出(邪从表解)
临床运用要点
-
适应证候:
- 脉沉细而反发热
- 阳虚外感
- 寒性咳喘(水寒射肺)
-
禁忌证候:
- 纯热证
- 阴虚火旺
- 气血两燔
变方应用:大黄附子细辛汤
对比项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大黄附子细辛汤 |
---|---|---|
主证 | 表里同病 | 寒实内结 |
目标 | 解表温里 | 温下寒积 |
指征 | 发热脉沉 | 便秘苔白 |
转归 | 小便增多 | 大便通利 |
现代临床应用
-
适用病症:
-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
用药警示:
- 附子需先煎1小时以上
- 细辛用量宜循序渐进
- 服药后需监测心率血压
临证心法:
- “脉沉+发热"是运用本方关键指征
- 服药后当以"脉起、寐安、小便调"为效验标准
- 细辛用量可随证递增(最大可用至15g)
- 寒实便秘需以"手足温、小便转黄"为停药指征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