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一六
三一六:「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裹证,故微发其汗也。
因为有表证,所以不要麻黄走小便,就得把细辛拿掉,换成甘草,麻黄遇到甘草不是往下走,会停在中间。
刚开始得到少阴病,里寒还没有结很实,稍微发一点汗没有关系。甘草可以润肠。
有一点表证但是里寒又很盛,在这状况下,不通利小便的时候。
纯的少阴证少阴脉一定微细,平常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处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不是少阴证,吃麻黄附子细辛汤,第二天鼻子也干掉了。眼泪也没了,嘴巴也干掉了,因为正常的津液被小便排掉了。
麻黄二两,去节 | 甘草二两,炙 |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不一样就是细辛和甘草,细辛是升阳,升里阳的,里阳下陷的时候,寒在里面,就是阳升不上来,肾脏下焦的阳应该要往上升,上焦的阳要往下降,才能够交会起来。
肾脏的水,到膀胱以后,在胞室,就是精宫,阳火很热很大,把膀胱的水蒸化蒸化了以后,废水由小便出来,还有部份水,水生木,进入肝胆,然后变成胆汁再分泌出来,这段就是下焦的火,如果这一段的火没了,细辛有这功能让它提升上来。
张仲景的甘草用炙的时候,用在两个地方,一个目的是补他的津液的不足,所以有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少阴病得到二三天以后用的。
少阴病,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因为免疫系统要跟滤过性病毒相抗,津液会伤到,所以少阴病得到二三天的以后,津液伤到的时候,用炙甘草下去补他,所以要取他的微发其汗。
三一五条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这刚开始得到少阴病的时候,津液还没有伤到,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二在经方里面,复脉,凡是脉不正常,心律不整的时候,不管是跳的太快,或怎样,一定会用到炙甘草,炙甘草的力量很强,所以炙甘草汤实际上是让脉恢复正常最有力的方子,所以炙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都重用炙甘草。
如果不用炙过的甘草,用一般的生甘草,张仲景的想法是,第一津液不够了,第二肠里还有一些食物腐坏掉了,用甘草去解毒,这就是一般【本草纲目】写的,甘草可以解百毒,实际上像滤过性病毒,毒蛇咬的,吃甘草都不会好的,所谓解百毒,是把肠胃里面坏掉的食物中和掉,好的留为己用,桂枝汤里面用炙甘草不用生甘草的原因是担心发表以后,胃肠中津液丧失,所以做预先防范的动作。
核心辨证要点
-
证候特点:
- 得病2-3日(病程较短)
- 微发热(表证轻微)
- 无里证(未现下利、但欲寐等)
-
脉象特征:
- 微细(少阴本脉)
- 兼见浮象(表证未解)
方剂对比:麻黄附子系列方
方剂 | 组成特点 | 主治侧重 | 发汗力度 | 适用病程 |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细辛 | 里寒偏重 | 较强 | 初起即见里寒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甘草 | 表证为主 | 轻微 | 病后2-3日 |
药物配伍精析
-
甘草的双重作用:
- 与麻黄配伍:缓和发汗,使药力持中
- 与附子配伍:甘缓补中,固护津液
-
细辛与甘草的转换:
- 细辛→升发里阳(用于寒盛)
- 甘草→固护津液(用于津伤)
治疗机理图解
|
|
临床运用指征
-
最佳适应证:
- 阳虚体质者外感
- 老年体弱感冒
- 素体阳虚复感风寒
-
禁忌证候:
- 已见明显里虚寒证
- 热象明显者
- 阴虚火旺体质
现代临床应用
-
适用病症:
- 病毒性感冒初期(阳虚型)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过敏性鼻炎(寒性)
-
用药要点:
- 附子需先煎
- 麻黄后下
- 甘草用量宜重
临证心法:
- “无里证"是选用本方关键指征
- 服药后当以"微似汗出"为度
- 本方较麻黄附子细辛汤更为平和
- 现代应用可酌情加入生姜、大枣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