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三二
三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得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此条在说给病人桂枝汤时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丧失掉,代表里虚已经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虚很甚,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血水同源。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
「甘草干姜汤」,就是误饮桂枝汤的时候,救急的处方,甘草、干姜这两味药专门是健脾阳的,马上让脾脏恢复功能,脾脏的阴虚掉了,阴就是脏,虚掉就是没有力了,无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脏蠕动变缓,因为脾主四肢,这时候会手脚冰冷。
干姜是非常温热的,可以强肺阳,炙甘草可以强心阳,当加重炙甘草的剂量,一直加加加五钱、六钱、一两上的时候,当你越重心脏的力量越强。
这里的干姜,在本草中说过,是埋在土里很老甚至三年才收的老姜,或者就是长老的老姜,很辣的那种切片晒干,不要用成鲜姜嫩姜了,菜市场尽量能买到最老的。
强心,又强肺,在黄帝内经课程中讲过,治肝脏,泻南补北,泻心补肾一样。此时脾脏功能会强起来。
肠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过以后,就变成厚味带着苦味,除了会把肠的津液补足以外,也能够入心,甘草、干姜这两味药非常的阳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样的东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于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开二钱就已经很重了,严重的时候,用到四五钱都可以,干姜很热是温中的药,可以强化肺阳,炙甘草用两倍,是为了把肠的津液补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会把津液补足,肺就不会那么燥热,因此这两味药可以强心、强肺、健脾阳。若厥愈,足温者足温而己,并不代表脚的功能回来,所以脚还会有李急,这是因为桂枝汤津液发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来供养的,「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就会传到肌肉上,可是津液还下足,所以肌肉还有挛急的现象,有点抽筋的现象,脚没办法踩在地上,这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当然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正常人,头面额头是冷的,手脚心是热的,这是常态,自己也可以试试自己是不是在常态。额头是热的,手脚是冷的,就是非常态。用了「甘草干姜汤」手脚热了,只补了阳,这时候血脉肌肉里的阴还是不够,用「芍药甘草汤」补足津液,很多病人脚会抽筋、回收,里寒很盛时,都可用芍药甘草汤。
倪师此处说了,有的药用上一两,效果就来了,处方是对的,剂量上用的不够,还是没有效果。让脚的血液循环回来,要重用白芍。女孩子,太太们,如果觉得脚上静脉不太好看,回家可以多吃吃芍药甘草汤,不能用粉剂,效果不好。
平常用的时候,炙甘草用二两,芍药用一两,此「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为什么?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喝了「芍药甘草汤」拐杖就丢了,马上会走路了,为什么?因为芍药可以让阴,就是静脉的血流回心脏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阳,因为炙甘草让脾旺起来,土生金就是进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壮胸阳,让心肺功能加强,如果有静脉瘤,可以大剂的吃,如果吃药后有头晕现象,是瞑眩反应,表示药很对症,效果会很好,很严重的用二两都可以,用汤剂比较好。
药行有白芍赤芍两种,严格讲两种的功能差不多,大多开白芍来用。
西医说,脚的静脉里会有淤血块堵到,很容易回流到心脏,造成心脏病,就叫病人吃阿司匹林,吃老鼠药稀释血块。
中医不需要用仪器检测里面是不是有淤血,只用寒热辨证,双脚离心脏最远,但是心脏有问题,初症的时候,双脚就变冷了。脚是冷的,静脉里一定有淤血,好似脚中的河流在冬天结冰了,液体变固体。
西医在治疗感冒时,吃抗生素,吃下就伤到心脏,心脏的热就无法到脚上了,脚变冷。吃阿司匹林,吃老鼠药也是越吃脚越冷。
双脚离心脏最远,如果脚是冰冷的,就是制造血管中瘀血块的主因,因此我们看脚是热的,心血管中瘀血块就会被化掉。用芍药甘草汤可以让脚热起来,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块,加上附子更好,已经靠热药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药。
只有手脚末端冷,就算有淤血,大部分到了小腿也融化了。到了四逆阶段,大腿之上的血管很大,淤血块回头速度很快,直冲上心脏。
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
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进步与否。如果每个人都晓得这种判断的准则,就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靠西医的仪器是没有用的,等到仪器检查出来,病人已经死在仪器上面。
如果当初开「桂枝汤加附子」就没有此后遗症,没注意到而造成,因为病人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病人阳虚的时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汤证,这时候应开桂枝汤加附子,有阳虚时应固表让津液不发掉。因为津液不够,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来要顺着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汤发掉了,结果就和胃壁缠在一起了胃壁没有黏液,当胃里面的水没了,臭气就往上跑,顺着血液跑到脑里,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遇到这种情形,就给他吃「调胃承气汤」。
开错药了,乱发表,让胃里津液缺失,刚好有饭在肚子,堵在了十二指肠。
为什么叫「调胃承气汤」,胃把它当成肠,「调胃承气汤」就是可以把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清出来,病人胸满谵语的时候,压病人胃的下方肚脐的上方,大约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顶在这,压会痛,就是实,就可以攻,这时候给他一点「调胃承气汤」就好了。
少与,「调胃承气汤」,此时不要开多了,少一点把胃下那一段清理了就好。
大黄在中药里是属于通便剂,是「去实」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坚」用的,如果光用大黄,会硬把它拉出来,病人会很难过,会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难过,因为胃里面没有津液,胃会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为甘草解毒,把坏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后用大黄消导下来,食物有硬块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汤冲下去,这样最强,如果要稍微缓些,把芒硝倒到汤剂里,和一和马上关火,如果没甘草,只有大黄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药还没吃完,已经要跑厕所了,所以用甘草让它慢一点。大小承气汤没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
临床上看到皮肤红疹,舌苔黄黄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还有大便,摸胃下,会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产生的浊气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发斑,所以误食桂枝汤的时候,第一个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汤」,第二就是「芍药甘草汤」第三个是调整胃气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调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净,让上下可以调和,让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疗。
仲景立法,凡表证兼有里证之虚寒者,必先温其里而后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证兼有里面虚寒的人,一定要先温里再攻表,如果里证是实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证是虚的,先把里寒温起来,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体素虚,体力津液不足的时候,不能用桂枝汤发表,因为津液不够,这时候先把里阳壮起来,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壮里阳的药。
温里阳的「四逆汤」,攻表的「桂枝汤」,表里两治的「桂枝汤加附子」。
阴虚还有很多望诊可以看,譬如,舌头伸出来,肥肥厚厚的,舌头越肥越厚,身体就越虚。虚到命危时,舌头会像气泡一样,遇到这种现象时,不要马上开「桂枝汤」。
甘草四两炙 |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咬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干姜就是生姜炒干,或生姜晒干后再炒过,炙甘草在这里可以壮胸阳,胸阳包括肺和心脏都能壮起来,肺的功能一恢复,就能将津液运到四肢,「甘草干姜汤」也是吐血的神剂,大量吐出血的时候,就开阳药,就是很热的药,就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又名「二神汤」,中医的观念脾胃的功能一恢复,血会回到经络里面来,现在外面的医生,以为吐血是热,开寒凉的药,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得更厉害,胃穿孔、胃溃疡、会胃吐血的,都是胃家素有寒证的,所以用热药,就是「甘草干姜汤」。
【直指方】曰:「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行气归元,无力收约其血。
白芍药四两 |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咬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又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芍药甘草汤」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东西堵到例:妇科的瘀血,还有肠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肠子的蠕动能源来自血,如果肠子上的血堵塞到了,这时候,肠子会套叠在一起,血液循环不好,病人会觉得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强。
【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所以小孩没事会肚子痛的,可用芍药甘草汤。
女子生完小孩,很多都有静脉瘤,西医说是正常,没有药可以治,可多吃芍药甘草汤,剂量加重。有个太太,刚开始白芍炙甘草各八钱,吃下去一个礼拜没有感觉,再来就一两,当天吃了药会头昏,第二天脚的静脉就消掉了九成,原来静脉很粗的,像手指头粗。十几年没法穿裙子,太难看了,第二天马上换裙子。
中医里面讲,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就是吃药不瞑眩,病不会好,在用经方,常常会瞑眩,是对症了都会头昏,剂量抓的很准,高手。
小编:原方的四两大概 60g,倪师上面开了一两,大概是 37g,还是比原方低啊,有没有勇士开给自己有静脉瘤的妈妈,看看效果嘞。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 甘草二两炙 | 芒硝半斤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大黄和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可以用太重,如果用太重,大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里面不走,因为炙甘草把它固住了。
现在你不要开芒硝半斤,药房会吓死的,一般来说,炙甘草两钱,大黄四钱,芒硝两钱。
大黄要用酒洗,本草中刚开始就讲了,只要用酒制过,都取其升提功能。生大黄,吃下去就拉肚子,药效一下就到大肠了,然后排掉了。为了让药清在胃下面的十二指肠,而不会清到小肠、大肠,所以酒洗。
芒硝一般都是生用。在汤药还在煮的时候,把芒硝倒进去,然后马上关火。或者,是把汤药倒入碗中,再倒入芒硝,这是取其迅捷。这里是用第一种,不要太迅捷了。
大便很干很硬的时候,芒硝是用来攻坚的,只用大黄下去清不出来,太干硬了,大便有时有拳头那么大,肛门很小排不出很痛,很想上厕所却排不出,坐在马桶上一天。芒硝就是把这种大便给打碎。小承气汤相比大承气,就是没有芒硝。
芒硝是破瘀的,先把大黄和炙甘草煮过,再放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放在火上面滚一下就好了,芒硝化了就好,如果要药再强一点。芒硝开少些,用冲服的。芒硝在市面上买的时候、像盐巴。
上牙是手阳明大肠经,下牙是足阳明胃经,所以上下牙都是阳明证,阳明讲的是消化系统,所以消化系统堵到的话,牙齿开始牙周病,牙龈红肿烂掉,如果牙龈红肿烂掉就是肠胃太热了,有大便,只是没有大小承气汤证,有调胃承气汤证,所以用调胃承气汤把上面的东西轻轻的清出来,一清出来就是消炎,所以大黄是消炎的药,芒硝是攻坚的药。大黄用酒洗,使其具有升提之性,就不会攻下得太快,把小肠大肠的东西都清光了就不好。
【活人书】曰: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者,若发汗开泄,则更斑烂,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证治准绳】曰:「破棺丹」治疗疮之气入腹而危者。有时候肠胃化脓了,梗在十二指肠的地方,调胃承气汤下去可解。
【玉机微义】曰:「调胃丸」止齿痛,血出不止,用调胃承气汤为末,作蜜丸服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痘疮,麻疹,瘫疽,疔毒,内攻冲心而大热谵语,躁烦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此方。为什么大便绿色的,因为人身上的胆汁是绿色的,有时候小孩受到惊吓,肠胃就冻结住了,小肠不会蠕动,所以胆汁就往外流,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
误治变证分析
初始症状
- 脉浮自汗(表证)
- 小便频数(里虚)
- 心烦微恶寒(阳虚)
误用桂枝汤后变证
-
阳虚证:
- 四肢厥冷
- 咽干烦躁
- 呕吐呃逆
-
阴虚证:
- 脚挛急
- 谵语(胃实)
救逆三步骤
第一步:甘草干姜汤(复阳)
组成:
- 炙甘草四两(补心脾)
- 干姜二两(温肺脾)
作用机理:
- 2:1比例建立脾阳
- 炙甘草蜜制补津液
- 干姜温中回阳
现代剂量:
- 炙甘草12g 干姜6g
第二步:芍药甘草汤(滋阴)
组成:
- 芍药四两(养阴血)
- 炙甘草四两(和中)
特殊功效:
- 去杖汤(治脚挛急)
- 静脉曲张基础方
- 1:1比例调和阴阳
使用要点:
- 白芍为主
- 汤剂效果>粉剂
- 重症可加附子
第三步:调胃承气汤(和胃)
组成:
- 大黄四两(去实)
- 芒硝半升(攻坚)
- 炙甘草二两(缓急)
应用指征:
- 胃脘压痛
- 谵语便秘
- 舌苔黄厚
关键鉴别
证型 | 主要表现 | 对应方剂 |
---|---|---|
阳虚证 | 厥冷吐逆 | 甘草干姜汤 |
阴虚证 | 脚挛急 | 芍药甘草汤 |
胃实证 | 谵语便秘 | 调胃承气汤 |
临床启示
-
阳虚体质禁用汗法:
- 舌胖大厚腻者慎汗
- 小便数者先温里
-
预防性用药:
- 表证兼阳虚应加附子
-
诊断要点:
- 脚温检测心血管健康
- 胃下压痛判断食积
仲景心法:
表里同病时,里虚先温里,里实可先解表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