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三〇
三三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或,是副证,不一定看得到的现象。
主证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少阴病本来就是里寒很盛,水湿很盛,如果小便很正常出来的话,小便一定是白的,四肢很痛就是附子汤。
附子汤的人参去掉,换成生姜,就是真武汤。
现在小便不利了,已经是水堵在里面了,属于虚寒的积水,为什么腹痛,水通通堵在下焦,下焦肠子里面的水份太多,肠壁上的血液循环一定不好,所以肚子会痛,这时候用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二片,白朮二钱,用白芍止腹痛,腹痛的原因是因为肠壁上的静脉血管的血,没有办法回流心脏,身上五脏六腑的血通通要回到肝,再从肝的静脉出来,这时候开白芍,白芍能让血很快地归肝。
茯苓三两 | 芍药三两 | 生姜三两 | 白朮二两 | 附子一枚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附子汤的白术比茯苓多。真武汤就反过来了,主要是要把水利出来,去湿的药少,利水的药多。
腹痛靠白芍。但是这里也要靠炮附子。痛的时候,知道是里寒,里面有淤血,但是只有活血化瘀,没有去寒的药,痛不会去。所以我们有,芍药甘草附子汤。
真武汤证的水不排掉,人一动就会头昏。水盛,会头重脚轻的感觉。常常想头好像要摔倒撞到地面,就是很标准的真武汤证。
真武汤方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一般五味子用两钱或三钱,治咳非常的好,是寒的时候,里面有水气的时候。干姜温中,温胃,细辛是下焦寒湿,肚子,靠细辛升提阳气。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有活血化瘀,也有滋阴的效果,所以拉肚子不用。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恶心,代表胃里有水。干姜只温中,不能去胃里的停水。之前有生姜了,这里要再加重,从三两加到半斤(半斤八两)。
张仲景常常在咳嗽的时候加细辛、五味子,加干姜,代表这是水饮的咳,水气往上冲的时候,所以加细辛、五味子,下来再遇到干姜,水气就去掉了。
如果小便很正常,茯苓就不用了。
张仲景在寒利的时候一定会用干姜,所以如果下利很重,加干姜。
呕吐的很厉害,代表水饮很重,胃里面有一定的水,过量的时候就会恶心,所以靠生姜,生姜能散胃里面的水,胃的蠕动不好的时候要靠干姜,所以生姜、干姜不一样。
证候特点
-
主证:
- 腹痛(下焦水停)
- 小便不利(水液代谢失常)
- 四肢沉重疼痛(水湿浸渍)
- 自下利(水湿下注)
-
或然证:
- 咳(水气上逆)
- 小便利(阳虚失固)
- 下利(水湿下迫)
- 呕(水气犯胃)
真武汤方
组成与剂量
药物 | 剂量(汉制) | 现代参考用量 | 主要功用 |
---|---|---|---|
茯苓 | 三两 | 9g | 利水渗湿,宁心安神 |
芍药 | 三两 | 9g |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
生姜 | 三两 | 9g | 温胃散水,和胃止呕 |
白术 | 二两 | 6g | 健脾燥湿 |
炮附子 | 一枚 | 6-9g |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
煎服法
- 水八升,煮取三升
- 去滓,温服七合(约200ml)
- 日三服
病机与方义
-
核心病机:少阴阳虚,水气内停
-
组方特点:
- 附子+生姜:温阳化气
-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 芍药:利水而不伤阴,缓急止痛
-
与附子汤鉴别:
- 附子汤:人参补气,重在温补
- 真武汤:茯苓利水,重在温化
加减运用
1. 咳者
- 加:五味子半升(3-6g)、细辛一两(3g)、干姜一两(3g)
- 机理:温化寒饮,降逆止咳
2. 小便利者
- 去:茯苓
- 机理:无需再利
3. 下利甚者
- 去:芍药
- 加:干姜二两(6g)
- 机理:温中止利
4. 呕者
- 去:附子
- 加:生姜至半斤(24g)
- 机理:和胃止呕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 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 特殊指征:头重脚轻感(水气上冲)
现代应用
- 慢性心力衰竭
- 肾病水肿
- 梅尼埃病(眩晕)
- 慢性支气管炎(水饮型)
- 功能性腹泻
使用注意
- 炮附子需先煎
- 芍药多用白芍
- 生姜不可用干姜替代
按: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代表方,凡阳虚水停之证皆可化裁使用。临证需把握"阳虚水停"之病机本质,不必悉具所有症状。仲景加减法示人:用药当随证变化,不可执方治病。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