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三七
目录
三三七:「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血脉通通冷掉了,手脚冰冷掉了,赶快用四逆汤。
预防动脉血管剥离,病人一出现少阴证,马上下手温中,用干姜,预防动脉血管破裂。
证候特征
- 主症:脉沉微细
- 兼症:手足厥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
- 病机:少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四逆汤应用指征
-
核心辨证要点:
- 脉沉微细(反映阳气衰微)
- 手足厥冷(阳气不达四末)
- 舌淡苔白滑
-
急温之理:
- 预防病情恶化(如动脉血管病变)
- 截断阴寒内盛的发展趋势
- 挽救垂危之阳气
四逆汤组成与作用
药物 | 用量 | 功效 | 现代认识 |
---|---|---|---|
附子 | 1枚 | 回阳救逆 | 强心、改善循环 |
干姜 | 1两半 | 温中散寒 | 改善胃肠功能 |
炙甘草 | 2两 | 调和药性 | 保护胃黏膜 |
临床运用要点
-
早期干预:
- 一见少阴证即用,不必待危象毕现
- 预防心血管事件(如动脉血管剥离)
-
鉴别诊断:
- 区别于热厥(脉沉实有力,口渴烦躁)
- 区别于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证)
-
现代应用:
- 休克早期
- 心功能不全
- 急慢性胃肠炎
- 雷诺氏综合征
预后转归
- 及时用药:阳回脉起,手足转温
- 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
- 亡阳证(通脉四逆汤证)
- 格阳证(白通汤证)
注:临床应用需把握"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早期干预是关键。附子需先煎,用量宜随证增减。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