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三九
目录
三三九:「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如果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而汗出,代表肠胃的阳虚掉了,胃的津液一直在丧失,一直在下利,数更衣,就是一天到晚跑厕所,反少者,津液丧失很多,肚子里面根本没有东西拉了,当温其上,灸之,可以用温灸的方法,下利很严重的时候,灸「神阙」,会用到灸一定是寒利,寒就是拉出来的很多,可是没有味道,灸「神阙」的时候隔「盐」灸。
肾主二便,会下利。反少者,就是自己会停止下利,这种就不是很严重,用灸就好。可灸神阙,关元。
以上讲的是少阴证。
例:有一西医是小儿科医生,下利清谷,又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半年了,下利清谷代表肠胃太寒了,没有热度没有胃阳,所以没有办法消化,寒到后来全身关节会痛就是虚寒,附子汤,刚开始用生姜泻心汤,如果用泻心汤,这种症状,甘草泻心汤比生姜泻心汤好,因为生姜泻心汤比较着重在湿热的部份,甘草泻心汤比较着重在虚寒的部份,病人早上吃了生姜泻心汤,下午说半年来第一次感觉食物停在胃里面,到晚上十点又发病了,所以要用附子汤,附子汤里面重用干姜,加炙甘草,这是少阴证的下利。如果是实寒就是大黄附子细辛汤证。
证候特点
- 主症:
- 下利(腹泻)
- 脉微涩(阳虚血弱)
- 呕而汗出(胃阳虚,津液外泄)
- 数更衣(频繁如厕)但量少(津液耗竭,肠道空乏)
病机分析
- 少阴阳虚,肠胃失温,水谷不化,导致下利。
- 津液外脱(汗出、呕逆),肠道无物可下,故“反少”。
- 寒证特征:下利清谷(完全不消化)、无臭味。
治疗原则
- 当温其上,灸之(温阳固脱,以灸法为主):
- 主穴:神阙(隔盐灸)、关元(温补下焦)。
- 适用情况:寒利(无热象,下利清谷)。
临床鉴别与治疗
证型 | 关键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法 |
---|---|---|---|
少阴寒利 | 下利清谷、脉微涩、呕汗 | 温阳固脱 | 灸神阙、关元 |
虚寒重症 | 下利清谷 + 全身关节痛 | 温阳散寒 | 附子汤(重用干姜) |
实寒证 | 寒结便秘 + 胁下偏痛 | 温下寒积 | 大黄附子细辛汤 |
临床案例参考
- 病例:小儿科医生,下利清谷半年,伴全身关节痛。
- 初诊误治:生姜泻心汤(偏湿热)→ 短暂缓解,但复发。
- 正确治法:附子汤(温阳散寒)+ 干姜、炙甘草(增强温中)。
- 关键点:
- 长期寒利 → 少阴虚寒,非单纯胃肠问题。
- 关节痛提示 阳虚寒凝,需温补脾肾。
总结要点
- 少阴下利以阳虚为本,灸法适用于轻症(津亏但未至亡阳)。
- 附子汤适用于虚寒重症(下利清谷 + 关节冷痛)。
- 实寒证(如寒积便秘)需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 温下,而非单纯温补。
- 生姜泻心汤 vs. 甘草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湿热中阻(呕吐、痞满)。
- 甘草泻心汤 → 虚寒更甚(下利、胃虚)。
注:少阴下利若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需考虑 四逆汤 回阳救逆。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