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四五
目录
三四五:「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脉浮紧,体痛,无汗,甚至有高热的。先厥,现在刚开是冰冷的,看起来都是恶寒,之后发热又利。也就是病人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煮药过程中,病人突然说不恶寒了,发热又下利了,麻黄汤就不对了,这就是厥阴证,寒热并结的现象。发热会下利,但是自己会止掉,一但发冷,又会下利。
一般来说,伤寒就是表寒,可是厥阴证的时候,因为病毒已经进入到身体里面,看不到表证的,看不到发热恶寒,所以感冒有症状的,代表免疫系统很好。
伤寒,先厥,厥阴证的病人得到感冒没有症状的,一得到感冒,马上就昏迷过去了。
后发热而利者,病人又发热回来,发热代表免疫系统强起来了,把病毒排出去,排出去会下利,下利的时候代表病毒跟着大便清出来,肠胃功能恢复的时候利会自止,如果又昏迷过去的时候,代表抵抗力又输了,又会下利。
这些症状张仲景通通列入厥阴篇。所以说六经辨证很好用,我们有很多症状可以依循,可以很精准的判断病情在哪个阶段,而且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条辩,有它下手处理的方式。如果你用什么气血营卫的辨证方式,就错了,看到都是阴虚。
证候演变规律
-
典型病程:
- 初期:突发四肢厥冷(先厥)
- 中期:发热伴下利(后发热而利)
- 转归:
- 阳胜:利自止
- 阴胜:复厥再利
-
与太阳伤寒鉴别:
- 太阳伤寒:脉浮紧、体痛、恶寒无汗
- 厥阴伤寒:无表证、直接现里证
病理机制
-
厥热交替本质:
- 厥:正气不支,阴寒内盛
- 热:正气来复,抗邪外出
- 下利:排邪途径(非纯虚证)
-
危重指征:
- 无前驱症状直接昏迷
- 提示邪直中厥阴
辨证要点
-
六经优势:
- 精准定位病位(厥阴层面)
- 明确区分:
- 太阳表寒
- 厥阴里寒
-
治疗警示:
- 禁用太阳汗法(如麻黄汤)
- 需按厥阴证处理
临床思维:
- 动态观察厥-热-利演变规律
- 发热下利实为排病反应
- 昏迷状态提示邪胜正衰
- 六经辨证优于气血营卫辨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