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四六

三四六:「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微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为厥相应,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又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看到厥阴证的时候,如果昏迷、精神不好、手脚冰冷的时间,和发热的时间差不多,譬如厥五天热五天,或者是热比较多冷比较少,代表免疫能力还很强,自己慢慢会好。

如果昏厥或逆冷的现象比较多,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就是病很深了,抵抗力不够了,如果手脚冰冷是四逆,如果冰冷到手肘就是厥了,阴寒到极限了,厥就是阴之尽,就很危险了。

这种症状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除中讲的就是回光返照,当胃气完全停顿的时候,冲阳脉都没有了,摸他手脚冰冷的,病人开始吃点东西,就是老天爷不希望病人作饿死鬼;

回光返照的症状,可以维持三天。本来病人很严重,快死掉了,各种癌什么样的,突然肚子饿了,开始吃东西,大概有三天。可能是除中,也可能是正常回来了,恢复了,你怎么知道?就问病人除中之前的症状。正常人阴等于阳,如果阴很盛,就是阴大于阳的状态,问除中之前的冷热的感觉,冷多热少,比如冷九天热六天,阴盛,很危险,会下利或大小便失禁,阳会越来越脱掉,当不能食,今天突然可以吃东西了,就是除中。

食以素饼,微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吃了东西以后,开始微发热,热慢慢起来的,知道胃气尚在,还有机会好。

如果病人,吃了谷类食物,微发热者,就是胃气还在,我们最希望就是微发热,有一点点热,慢慢热回来。因为人体是渐进的,像太极图的阴阳,是慢慢转动改变的,就像白天不可能突然一下变黑天。就怕突然吃了东西,暴热,热了三天就走掉了。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这热就是食物所产生的热能,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过三天再摸脉,如果热还在,就会晚上的时候恢复回来,胃气会正常,这就可以救,为什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为厥相应,厥相应就是热和冷厥的时间相同的,这病人不会死,故期至旦日夜半愈。

这里热了三天,正好和之前先冷九天,再热六天+三天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九天,寒热相等,阴阳平衡了,所以半夜胃气会回来,肚子会饿,会好。

又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为什么会痈脓?热就是免疫系统赢了,因为病在厥阴,热气发出来的时候,会把病毒赶出去以后,病毒不会马上离开身体,病毒进入某处,譬如进入肠子里面就会化脓的现象,就是邪热太过了。

正好冷九天,热九天,阴阳平衡后,再等三天,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所以一个是不及,一个是正好,一个是太过。所以超过九天之后,就是过热,九是一个阳数,人的生命的数。

所以说,现在有个病人,前六天是热的,后九天是冷的,然后胃气开始恢复了,热起来了,三天之后,热就没有了,就是除中。如果三天后还在继续热,病人就不会除中。这里除了帮助我们判断外,就是知道热多比较好,所以我们会用热药才可以治病。

病程演变分析

  1. 典型病程

    • 初起发热6日
    • 继发厥冷9日伴下利
    • 复发热3日(累计发热9日)
  2. 阴阳平衡规律

    • 厥热相等(各9日)为愈候
    • 预期痊愈时间:旦日夜半(子时)

危重证鉴别(除中证)

  1. 核心指征

    • 阴盛阳衰状态下(厥多热少)
    • 反常出现食欲恢复
  2. 鉴别诊断

    • 胃气尚存
      • 食素饼后微发热(持续)
      • 热势温和渐进
    • 除中危候
      • 暴热突发突止
      • 热退即亡(回光返照)

预后判断

  1. 良好转归

    • 厥热时间相等(阴阳自和)
    • 脉热持续稳定
  2. 过热变证

    • 热过九天不退
    • 脉数持续
    • 发为痈脓(邪热外泄)

临床要点

  1. 观察要点

    • 厥热时间比例
    • 发热性质(暴热/微热)
    • 食欲变化与发热关系
  2. 治疗原则

    • 阴证当用热药
    • 重视胃气存亡
    • 警惕"不及-中和-太过"三种转归

深层机理

  1. “九"为阳数之极,提示阴阳消长周期
  2. 厥阴病愈候多在夜半(阴阳交接之时)
  3. 痈脓形成实为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

现代意义: 本条为重症监护重要参考,对判断危重患者(如晚期肿瘤)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回光返照"现象的中医机理阐释。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