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四七
目录
三四七、「伤寒 」: 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伤寒的表证都有,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都有,可是摸病人的脉迟,脉证不合,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靠黄芩汤来去他的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其热,黄芩汤是去热下利的药,结果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这是说看到的是真寒假热,以为发热恶寒是有热,结果开寒凉的药下去,一攻,里面的寒更寒,造成「除中」,就是胃气完全没有了,这时候用大剂四逆汤来救逆,不可见死不救。
误治经过与病机
-
初始表现:
- 典型伤寒表证(恶寒、身痛)
- 关键矛盾点:脉迟(主寒)
-
错误治疗:
- 误用黄芩汤(苦寒清热剂)
- 治疗依据:仅凭发热症状
除中证形成机制
-
误治后果:
- 苦寒伤阳,中焦虚寒加重
- 出现"腹中应冷"的里寒证
-
危重指征:
- 反常能食(胃气将绝之象)
- 真寒假热本质暴露
抢救原则
-
急救方药:
- 大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 回阳救逆,挽救胃气
-
辨证要点:
- 脉迟与发热并见时
- 必须分清:
- 真热假寒
- 真寒假热
临床警示:
- 脉证合参的重要性(不可但见发热即用寒凉)
- 黄芩汤使用禁忌:脉迟属寒者绝对禁用
- 除中证的前兆识别:反常食欲出现
现代启示: 本条对ICU中休克前期"反常代偿期"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提示在危重病出现"假性好转"时,需警惕全身衰竭的可能。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