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五〇
目录
三五〇:「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前厥者,必发热;前热后厥者,必厥深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条辨对应前面的条辨,张仲景的意思是如果进入厥阴证,得到中风伤寒表证的时候,因为里面已经虚掉了,肠胃津液已经不够了,肠胃津液不够的状况下,切记不要发汗,汗的来源是肠胃的津液,误汗的时候,造成口伤烂赤,会把肝里面的黏液发到嘴巴上来了,感冒发烧的时候用汗解,如果是厥阴证的时候就不可以汗解,厥阴证的时候滤过性病毒在肝里面,发皮肤的汗,跟肝没有关系,反而让肠胃的津液更伤,免疫系统受到伤害。
在厥阴证时,有发热都是好现象。厥深热亦深,热到极限也会看到寒症,所以中医比较难分辨,真热?假热?这里是里面很冷,外面会看到很壮热。不要误判成伤寒,厥阴忌发汗。
厥阴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利尿,如果大便堵到,我们会加一些轻微剂量让病人大便自己顺出来,不要用大黄攻。
厥热对应规律
-
病机特点:
- 前厥后热:阳气来复之兆
- 前热后厥:热郁深伏之象
-
程度对应:
- 厥深者热亦深(真热假寒)
- 厥微者热亦微(热郁较轻)
治疗禁忌与误治变证
-
治疗大法:
- 当用下法(通里泻热)
- 忌用汗法(伤津助热)
-
误汗后果:
- 口伤烂赤(热毒上攻)
- 机理:
- 肝阴受损
- 虚火上炎
厥阴证治要诀
-
治疗原则:
- 利尿为主(给邪出路)
- 通便为辅(润下为度)
-
用药禁忌:
- 禁用峻下(如大黄类)
- 宜选:
- 当归(养血润肠)
- 火麻仁(润下不伤正)
辨证要点:
- 厥阴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里虚本质)
- 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的辨别(舌脉合参)
临床启示: 本条为肝病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思路,现代肝性脑病、重症肝炎出现发热时,当慎用发汗退热法,避免诱发消化道黏膜损伤。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