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五三、四

三五三、四:「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若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这个是寒热并结,有寒有热时的一个处方。

病人有烦躁的现象,脉微弱,少阴,厥阴都有,少阴证的是烦躁不得卧是持续的,厥阴证的烦躁,有时候躁,有时候不躁。

脏厥,脏里面阴寒很盛,阳会往外走,病人一定会一直烦躁躁动,是持续的,且脉很小。

这是脏厥和蛔厥的不一样,蛔者,其人常自吐蛔,虫就从嘴巴吐出来,现在病者静,而复时烦,有的时候静,有的时候烦躁,此为蛔厥,所以肚子里面有虫,病人就会有这种现象。

有虫,一定是肠胃寒湿。所以虫的体温和胃的体温相等,才能或者,胃比较冷。当你在想要吃东西时,肚子饿,虫也饿,一吃东西,虫也要抢着吃,所以虫会往上隔走,就会觉得很烦。有虫,饥不欲食,饭到嘴边了,不想吃,所以虫又回到肠胃里去了。硬吃东西下去,又恶心吐出来,又烦躁,虫子一直上来,就会吐蛔。

蛔上入膈,故烦,虫往上冲的时候造成烦的现象,得食而呕,吃东西进去又呕吐出来,因为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除了打虫以外又可以用在久利上,实际上病人会产生蛔厥的,就是胃里面太寒了,胃里面太冷的时候容易生虫。

为什么列入厥阴证里面?他的胃冷,就是因为肝脏,肝是解毒的脏,人身上的毒,肝都会排掉,可是如果肝脏寒的话,在中医讲肝寒的时候,就是肝的解毒功能并不是很强,进入厥阴证的时候,很多病毒都跑到肝里面去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又不很正常,这时候造成虫很容易在胃里生长,虫的体温是跟着人的体温的,人吃东西的时候虫也跟着吃东西。胃寒的时候又不吃东西,虫在里面就饥寒交迫,虫肚子饿的时候,虫往上跑,一上来病人的情绪就会很烦躁,在病人的嘴唇上可以看到白白的点,还有病人会肚子痛,一般来说肚子痛就是里寒,里寒的时候用小建中汤重用芍药,芍药是桂枝的两倍,里寒的话脉应该是沉紧,如果肚子痛摸到脉是浮大就是肚子里面有虫。

为什么脉会很大?因为虫在动,一吃东西虫也跟着抢就会吐出来,这就是蚘厥。

虫的性,虫闻到酸则静,本来虫都在动,一吃到酸的就静下来了,得辛则服,虫吃到很辛辣的东西就乖了,得苦则泄。吃到苦的就往下走,苦就是中药消炎的药,乌梅丸就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设计去虫。

所以乌梅丸,就把最苦,最辣,最酸的组合在一起。乌梅还不够酸,还要泡一晚上醋。

乌梅丸,又主久利,最主要用在神经质的人,每逢考试就下利,就是乌梅丸证,舌头一看,黄湿的。乌梅丸证,有寒有湿在里面。有时候,上面心包经有点湿热,痰梗在这边,胃是冷的,肠是冷的,就会久利。心包是相火,相火就是欲望欲念,一考试一紧张,心包有积痰,肠胃冷则下利。舌为心表,黄则心热。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 细辛六两 | 干姜十两 | 黄连一斤 | 当归四两 | 附子六两炮 | 蜀椒四两炒去汗 | 桂枝六两 | 人参六两 |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内白中,与蜜,杵贰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用米用蜂蜜,就是要吸引虫来吃,不用这两个,虫打不出来,虫也是很聪明的。先食饮,就是饭前吃。

乌梅先泡醋泡一个晚上,再用米去蒸,蒸熟后把米跟乌梅捣在一起,和蜜,细辛辣是很辣的干姜也会辣,蜀椒是专门杀菌的,就是巴椒,蜀椒开口无毒闭口有毒、蜀椒、细辛、干姜都是辛辣的,黄连、黄柏是苦的攻下,炮附、桂枝、干姜是热的,让肠胃热起来,把肠胃的环境改变了,虫才不会生在里面,病人有虫在里面,一定是肠胃虚寒的、所以这时候一定吃人参,把肠胃的虚寒补回来,张仲景在肠胃虚寒的时候一定加人参,本身就已是吸收不好,而食物进去胃里面应该吸收化生成血,结果被虫吃掉了,所以用当归把血再补回去。

有虫,肚子很大,却吃不下东西,面黄肌瘦,这时候,张仲景才用当归。所以张仲景是非必要不用当归,不是当归不好,是你很健康,吃吃当归没事。这里就可以补泻兼顾起来。

吃乌梅丸的时候,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因为肠胃己经不好了,再吃这些会又再造虫出来,先食饮,服十丸,就是饭前吃乌梅丸,如果饭后吃乌梅丸,人吃到的是乌梅丸,虫吃到的是饭,所以先后顺序对了,虫下来后,肠胃的环境改变了,肠胃变热了,虫就不能呆在里面了。

臭食,比如腐乳啊,腥臭的东西,虫最喜欢。

乌梅也主久利,这久利指的是寒利。有时候寒到利有带脓血的时候,脓就是炎,这时候用黄连,黄柏、干姜、细辛、炮附就是在寒利的时候用的。中焦过湿无法化除时、也可用此丸剂,其丸苦温,故能去结实之湿。有些病人一紧张就下利,例如遇到考试的时候就下利,也是乌梅丸证。

证候鉴别诊断

  1. 脏厥特征

    • 脉微肢厥持续加重
    • 肤冷躁扰无暂安时(真阳外越)
    • 病机:内脏阳气衰微
  2. 蛔厥特征

    • 阵发性烦躁(静-烦交替)
    • 吐蛔史/见蛔征
    • 得食而呕(虫闻食动)
    • 病机:寒热错杂兼虫扰

蛔厥病机详解

  1. 形成条件

    • 肝寒胃冷(厥阴寒盛)
    • 肠道湿热(相火郁热)
    • 虫体特性:与人体同温(约37℃)
  2. 发作特点

    • 饥饿时虫动上膈→烦躁
    • 进食时虫争食→呕吐
    • 间歇期相对平静

乌梅丸方义精要

  1. 组方原理

    • 酸静:醋制乌梅(酸敛制蛔)
    • 辛伏:蜀椒、细辛、干姜(温脏安蛔)
    • 苦下:黄连、黄柏(清热驱蛔)
  2. 配伍精妙

    • 米蜜诱虫(增药效)
    • 人参、当归(补虚生血)
    • 桂附(温补命门)

临床应用拓展

  1. 现代适应症

    • 肠道寄生虫病
    • 神经性腹泻(考试紧张型)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型)
  2. 诊断要点

    • 望诊:唇周白点、眼下青黑
    • 切诊:腹痛时脉反浮大
    • 问诊:饥不欲食史

使用注意

  1. 饭前服药(保证虫体接触药力)
  2. 忌生冷腥臭(防助虫滋生)
  3. 剂量递增法(10丸→20丸)

病机深析: 厥阴为三阴之尽,其病多现寒热错杂。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正合厥阴"阴阳不相顺接"之病机,故不仅治蛔厥,更能调治多种厥阴病证。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