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七二

三七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从少阴证以后,就出了很多咽喉问题。所以阴证常常看到咽喉的问题。

肝病会吐血,胃癌也会吐血。胃寒了吐血出来,有吐血的病人则好治,不吐血反而不好治。即使是胃癌,里面辨证很多,不见得是同样的处方,临床上病人半夜吐血,金匮里有黄土汤。这个麻黄升麻汤,是对肝病吐血时使用的。

麻黄升麻汤专门治疗上热下寒,所以麻黄升麻汤是寒热并用的汤剂,而且是补泻寒热并用在一个方子里面。

一般来讲,治厥阴,都会寒热药并用在一起。

为什么张仲景设计这方子?就是担心病人进入厥阴的时候,被医生误下了。

误下了之后,如何去救他?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如果是太阳伤寒表证的时候,被攻下会变成结胸或心下痞,不会有寸脉沉而迟的现象,这是直接进入厥阴了。

寸脉讲的是阳脉,所以阳脉很弱了,里面的阳气很弱了,手足厥逆,手脚冰冷,这时候下部脉不至,尺部的脉没有了,这时候咽喉不利,唾脓血,肝是藏血的脏,人的血进入肝以后、肝过滤血后、血再从肝的静脉出来到身上来,肝脏有血管直接到子宫、大肠、到下焦里来,下焦一寒掉后,下焦凝固了,血没有办法下来,血就往上冲逆了,一冲到喉咙,喉咙就肿起来,这是血逆行经脉,严重的话就会吐血,所以肝病到后来会吐血,就是肝血逆往上走,全身只有一条血管没有倒勾,就是肝脏到大肠的血管,就是没有办膜,所以肝病就是利用这管道把病毒排出去,泄利不止,就是肠胃都冷掉了,麻黄升麻汤主之。

有当看到病人,嘴巴吐血,肝血往上,舌苔有热,又下利清谷,脉又很弱,又寒又热,这时候用麻黄升麻汤,这方子是经方里面用药最多的。

如果是胃癌的病人半夜吐血的症状,则是用黄土汤加减来治疗。

升麻,顾名思义,升麻是向上的,升麻性向上,有升提的作用,所以如果病人有坠症,譬如脱肛、疝气,腹膜如果破了,小肠坠出来了,一般是开刀,但是开刀只有治标,这儿好了可能那儿又破了,这是因为腹膜没有力量了,张仲景在金匮里面立「蜘蛛散」,用住家屋檐下的蜘蛛,把蜘蛛在铁皮锅烤干,磨成粉,作散剂吞服,慢慢腹膜就长出来了,可是腹摸长出来之前,要先把肠子收回去,一节肠子漏在外面,到时候堵到了烂掉了,张仲景说少腹疼痛入腹,就是讲疝气,针灸的时候,左边腹痛扎右脚,右边腹痛扎左脚,肝经的「大敦」穴下针,一痛就收回去了,然后下肝经的母穴「曲泉」,因为只有肝经络过阴器,「大敦」一下,一痛就收回去了,然后「曲泉」一下,肠子就开始蠕动循环了。开疝气的药里面再加润肠的药,把大便通出来,譬如开当归四逆汤里面加升麻,因为脱肠所以加升麻,加过药后,临床上,如果小便不利、摄护腺肥大,就是真武汤加减,如果手脚冰冷用当归四逆汤作加减。

白朮是利三焦油网。

葳蕤专门治咽喉不利、喉咙痛、喉咙肿胀,麦门冬和麻子仁是相表里,麦门冬和天门冬都是润肺的,因为肝的血逆流上来的时候,血带来了很大的热度,就是炎,上焦会热起来了,舌苔会黄,这时候会吐血,靠天门冬润肺,葳蕤止血把热往下降,通利喉咙,因为下焦太寒了,所以有干姜等,药物是寒热并用,因为上焦太热了,所以用石膏。

葳蕤,又名玉竹。专门治疗咽喉不利,喉咙发炎。也可止血。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 升麻一两一分 | 当归一两一分 |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 石膏碎绵裹 白朮 干姜 芍药 桂枝 茯苓 甘草炙 天门冬去心 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里剂量单位不一样,同时有14味药太多了,让人怀疑不是张仲景的原方。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一般来说是三钱。

小编:这里倪师就没有扩展了,仅说是肝病引起的吐血吐脓血才会用。

所以麻黄升麻汤是寒热错杂的处方,由此可见寒热的药可以同时并用。寒热药并用的时候一定要热药冷服,药冷了后再吃。

本方之主证:为表证无汗,兼咽喉溃烂而肠中虚寒下利者。

主症

  • 上热证:咽喉溃烂、唾脓血(肝血上逆,热毒壅喉)
  • 下寒证:泄利不止、手足厥逆(脾肾阳衰,下焦虚寒)
  • 脉象:寸脉沉迟(上焦阳弱)、下部脉不至(下焦阳绝)
  • 特殊病机:误下后邪陷厥阴,寒热格拒,气血逆乱

病机分析

  1. 误下致厥阴坏证

    •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 邪陷厥阴,形成上热下寒格局。
    • 不同于太阳误下(结胸/痞证),此证直中厥阴,阴阳气不相顺接
  2. 上热:肝血上逆,热毒壅喉

    • 肝为血脏,下焦寒凝 → 肝血不能归经,逆冲咽喉 → 咽喉肿痛、唾脓血。
    • 类比现代门静脉高压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但病机属寒热错杂)。
  3. 下寒:脾肾阳衰,固摄无权

    •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 → 真阳虚衰
    • 下部脉不至 → 下焦阳气濒绝
  4. 脉证矛盾

    • 寸脉沉迟(上焦虚热) + 下部脉无(下焦虚寒) → 阴阳离决之兆

治法与方药

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升降复常)

组方思路

药组 作用 对应病机
麻黄+升麻 宣透郁热,升提阳气 解上焦热毒,防阳下脱
石膏+知母+黄芩+葳蕤 清上焦肺胃热,凉血止血 咽喉溃烂、唾脓血
干姜+白术+茯苓+甘草 温中固下,止利 下焦虚寒泄利
当归+芍药+天门冬 养血润燥,柔肝息风 肝血逆乱,阴虚燥热
桂枝 通阳化气,调和营卫 沟通上下寒热

煎服法关键

  • 先煮麻黄:去沫减其燥烈,专取宣透之性。
  • 冷服:避免热药助上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临床鉴别

方证 上热表现 下寒表现 病机重点
麻黄升麻汤 咽喉溃烂、吐血 下利清谷、厥冷 肝血上逆,下焦阳衰
乌梅丸 消渴、烦躁 久利、肢冷 蛔厥,寒热错杂
黄土汤 呕血(暗红) 便血(柏油样) 脾不统血(中焦虚寒)

现代应用

  1. 肝病并发症

    •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属寒热错杂者)。
    • 门静脉高压性咽部充血(非单纯实热)。
  2. 重症感染

    • 脓毒血症见高热咽溃+休克泄利(寒热并见)。
  3. 禁忌提示

    • 纯热证(如白虎汤证)或纯寒证(四逆汤证)不可误用

总结

  1. 核心病机:误下后厥阴枢机不利,形成上热下寒、气血逆乱的危重证。
  2. 用药特点
    • 14味药寒热补泻同方,体现厥阴病“两极调和”治法。
    • 重点在麻黄升麻配伍:一宣一升,重启阴阳气化。
  3. 临证要点
    • 吐血+下利+厥冷,需细辨寒热比例。
    • 此方为“难治”证设,非厥阴常规方,慎用

附:倪海厦经验

  • 肝病吐血属寒热错杂可用,但胃癌吐血需用黄土汤(中焦虚寒为主)。
  • 喉科急症(如扁桃体脓肿)见下利肢冷时,可参考此方思路。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