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七五
目录
三七五: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这就是很好的现象,病人下利,脉弱,脉弱代表肠子里面的病毒跟着利通通跑掉了,如果脉跳的数,代表病毒还在里面,这病毒包括霍乱、疟疾的病毒。
微热,就是肠胃的功能慢慢恢复了,脉弱者,令自愈,脉弱的自己会好,所以霍乱、疟疾都要参考厥阴证。
在难民营里,常常霍乱、疟疾一来就死很多人,因为难民营里的人饮食不好,固表力没了,病毒一下子就到了厥阴证,就会死一大堆人。
肝脏上面是肺,下面是大肠,肝有问题,热往外走时,下到大肠里,就开始下利。胃气回来,就会有微热,一点点热回来的,口渴。
主症特征
- 下利(排泄性病理反应)
- 微热而渴(阳气来复之兆)
- 脉弱(邪气衰退表现)
病机解析
-
下利的双重意义
- 病理反应:厥阴肝热下迫大肠(热利)
- 自愈机转:邪热随利而泄(自我排毒过程)
-
“微热而渴"的辨证要点
症状 病机解释 预后判断 微热 胃气渐复,非壮热 阳回佳兆 口渴 津液未大伤,气化功能恢复 非阴伤之渴 -
脉弱的临床价值
- 区别于"脉数”(邪盛正未衰)
- 不同于"脉微"(阳衰危候)
- 特定指征:邪退正虚的恢复期脉象
类证鉴别
证型 | 下利特点 | 发热特征 | 口渴程度 | 脉象 | 预后 |
---|---|---|---|---|---|
本证 | 量少次减 | 低热持续 | 轻度喜饮 | 弱而和缓 | 自愈 |
厥阴热利 | 暴注下迫 | 高热不退 | 渴饮冷水 | 洪大滑数 | 危重 |
少阴寒利 | 完谷不化 | 身寒肢冷 | 口不渴 | 微细欲绝 | 凶险 |
现代医学启示
-
自限性疾病转归
- 符合病毒性肠炎的自然病程规律
- 与霍乱/疟疾的恢复期表现吻合
-
治疗原则
- 不干预策略:保持观察,避免过度止泻
- 辅助调理:
✓ 米粥养胃(补充电解质)
✓ 艾灸神阙(助阳气恢复)
-
预警指征
- 若出现脉转数急、渴饮无度,提示热毒复炽
- 若利止反见腹胀痛,警惕肠梗阻可能
倪海厦经验延伸
- 肝-肺-肠轴理论:
肝热下注大肠则利,上灼肺阴则咳,此证见利而肺症未显,示热有出路 - 疫病防治要点:
营养不良人群(如难民营)更易邪陷厥阴,当重视"存胃气“原则
临证心法:
“厥阴下利见微热,脉弱津存乃吉兆;
慎用止涩防闭邪,粥养自和是妙招。”
此条揭示厥阴病自愈机制,体现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智慧,对感染性疾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