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七六
          目录
          
        
        
      三七六: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末解。
如果脉又紧回来了,就是免疫系统和病毒相抗,代表余毒没有去掉,为未解。
脉沉紧,就是寒还在里面,这种不要去治他,让病人多吃点稀饭,慢慢恢复胃气。平常吃七分饱,病态时吃五分饱,没有全饱,胃会一直蠕动,胃气一直在。
主症分析
自愈证(顺证)
- 下利:邪有出路(病毒或寒湿从肠道排出)
 - 脉缓:由紧转缓,提示邪气衰退,正气渐复
 - 微热汗出:
- 微热:阳气恢复,非高热(非邪盛)
 - 汗出:营卫调和,表里通畅
 
 
关键病机:
邪随利减,阳复病退,机体进入自愈过程。
未解证(逆证)
- 脉复紧:
- 提示寒邪复聚或免疫系统与病毒持续对抗
 - 区别于初病脉紧(表寒),此为里寒未彻
 
 - 无汗 / 热不退:
- 表闭或里寒未解,邪无外透之机
 
 
关键病机:
正邪交争未休,病势仍有反复可能。
治疗与调护
自愈期(脉缓、微热、汗出)
- 不药而愈:
- 避免过度止泻,以防闭门留寇
 
 - 饮食调理:
- 米粥养胃(补充津液,助胃气恢复)
 - 五分饱原则:保持胃肠蠕动,促进排邪
 
 
未解期(脉复紧)
- 慎用苦寒攻下:以防重伤阳气
 - 温和助阳:
- 轻用理中汤(干姜、白术、人参、甘草)温中
 - 或艾灸神阙、关元以扶正祛邪
 
 - 观察转归:
- 若利止而脉仍紧,需防寒凝腹痛(可考虑当归四逆汤)
 
 
类证鉴别
| 证型 | 脉象 | 发热 | 汗出 | 下利 | 病机 | 预后 | 
|---|---|---|---|---|---|---|
| 自愈证 | 缓 | 微热 | 有 | 渐减 | 邪退正复 | 佳 | 
| 未解证 | 复紧 | 无/低热 | 无 | 持续 | 寒邪未彻 | 需调治 | 
| 阳复太过 | 数 | 高热 | 大汗 | 利未止 | 热化伤阴 | 危 | 
现代意义
- 
感染性腹泻的转归判断:
- 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恢复期可见此证
 - 若脉复紧+利不止,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
 
 - 
免疫调节启示:
- 脉缓微热:免疫系统有效清除病原体
 - 脉复紧:免疫应答持续,需辅助支持
 
 
倪海厦经验参考
- 胃气为愈病关键:
- “病时五分饱"原则,保持胃肠蠕动助排邪
 
 - 寒利与免疫关系:
- 脉紧示机体仍处于抗邪状态,不可过早补涩
 
 
临证口诀:
“下利脉缓微汗出,邪去正复自愈途;
若见脉紧邪未彻,温中待阳莫急图。”
此条突出厥阴病动态辨证思想,通过脉症变化预判疾病转归,体现”治未病“的经典智慧。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