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九一
目录
三九一: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心下濡,就是按胃的位置是软的。
如果是心下鞭,代表胀满,是调胃承气汤证,这是实烦,如果是虚烦,就是栀子豉汤,这表示病已经接近好了,常在重病将近痊愈的时候服用。
虚烦,虚热,用栀子豉汤。重病后刚恢复,病人失眠,可用栀子豉汤。
主证特点
- 下利后出现(腹泻缓解后新发症状)
- 更烦(较前加重的烦躁不安)
- 心下濡(胃脘部按之柔软)
病机分析
-
余热扰胸:
- 下利后邪热未净
- 热郁胸膈,扰乱心神
-
虚实辨证:
- 实烦(承气汤证):心下硬满拒按
- 虚烦(栀子豉汤证):心下柔软无实邪
鉴别诊断
证型 | 触诊特点 | 伴随症状 | 治疗方剂 |
---|---|---|---|
实烦 | 心下硬满拒按 | 腹胀、便秘 | 调胃承气汤 |
虚烦(本证) | 心下濡软 | 失眠、心中懊憹 | 栀子豉汤 |
治疗
- 主方:栀子豉汤(清热除烦)
- 组成:
- 栀子(清热除烦)
- 香豉(宣透郁热)
临床运用要点
-
典型病机:
-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 重病恢复期虚热扰神
-
扩展应用:
- 热病后失眠
- 莫名烦躁症(无实质病变)
- 更年期虚热证
-
用药指征:
- 舌红少苔
- 脉细数
- 胸中窒闷感
治疗原理
- 轻清宣透胸膈郁热
- 清热而不伤正
- 除烦而不泻下
预后转归
- 多为疾病向愈之兆
- 及时清解余热可加速康复
- 误用攻下易伤正气
注:本证多见于热性病恢复期,特点是"邪微正虚",栀子豉汤为清宣郁热之轻剂,适用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之证。临床需特别注意与阳明腑实证的实烦相鉴别。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