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三九三
目录
三九三: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照理说呕吐的病人胃里面虚了,亦即胃里面的津液不够了,所以脉弱,小便复利,小便很多,下焦也是虚寒的,所以中焦、下焦都是虚寒的,身为微热,里面寒湿很盛,体能往外散了,这都是阴太盛,阳不足了,所以四逆汤主之。
中焦是寒的,比如肝肿大了,顶到胃,胃就缩小了,会呕。
小便是肺的津液下来到肾脏,再到膀胱。小便复利,就是你没办法控制小便,自己流出来或者有一点小便就要上厕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生附子可以强心脏的阳,搏动会很快,打开中焦的寒,热下来,可以把小肠的温度恢复。
证候特征
三阴并病之危候:
- 呕而脉弱(胃气衰败)
- 小便自利(下焦不固)
- 身微热见厥(格阳于外)
病机探微
-
三焦虚寒:
- 上焦:胃阳衰败而呕逆
- 中焦:肝寒犯胃致呕(肝肿大压迫胃腑)
- 下焦:肾阳式微而小便失约
-
阴阳格拒:
- 阴寒内盛,通阳外越
- 真寒假热,危象已现
辨证要点
四诊合参 | 特征表现 | 病机阐释 |
---|---|---|
望诊 | 面色㿠白,四肢厥逆 | 阳气不能温煦 |
闻诊 | 呕吐声低,气息微弱 | 胃气衰败 |
问诊 | 小便清长,不能自控 | 肾阳不足,膀胱失约 |
切诊 | 脉微欲绝,趺阳脉弱 | 真阳衰微 |
治疗大法
回阳救逆四要诀:
- 急温少阴:生附子温肾阳
- 健运太阴:干姜暖脾阳
- 调和阴阳:炙甘草守中气
- 煎服要点:久煎去毒,少量频服
方义精解
四逆汤作用机理:
- 生附子:迅达十二经,破阴回阳
- 干姜:温中焦而化寒湿
- 炙甘草:
- 解附子毒性
- 缓姜附峻烈之性
- 护脾胃之气
预后判断
-
顺证:
- 厥回脉起
- 呕吐渐止
- 小便转常
-
逆证:
- 汗出如油
- 脉微欲绝
- 躁扰不宁
临证心法
-
鉴别要点:
- 与吴茱萸汤证相鉴别:
- 同见呕吐
- 彼证脉弦不弱
- 无格阳外热
- 与吴茱萸汤证相鉴别:
-
用药秘诀:
- 附子用量宜随阳衰程度递增
- 呕甚者可加生姜汁为引
- 格阳甚者需冷服防格拒
-
调护要则:
- 艾灸关元、神阙
- 糜粥温养
- 避风寒
注:此证乃三阴俱病、真阳欲脱之危候,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第一方。临床遇此当机立断,不可迟疑。若见阴盛格阳甚者,可考虑通脉四逆汤加减。老人及久病患者,尤需注意"壮火食气",阳回即当减量。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