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五一
五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病,脉浮紧这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这就是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如果八九日后表证还在,还是冷得要死,必要发病人的汗,开「麻黄汤」给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点。
开「麻黄汤」给病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医师的过失,一种是病人的过失,什么是医师的过失?前面讲了,方子的剂量很重要,是「麻黄汤证」,开「麻黄汤」,病人吃下去发汗了,如果开太轻了,发汗的力量不够,微除,就是一点点除掉了,还有症状在里面,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就是医生的剂量开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够,只喝了第一碗,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就是剂量吃得不够,造成病人发烦,目暝,突然感到情绪暴躁,头有点昏花,剧者必衄,衄乃解。
衄是流鼻血。14以下小孩子常出现这种,纯阳之体,吃了麻黄汤先留一点汗,之后出现烦躁,再之后会留鼻血,是正常现象。身体很好,阳气很旺的小孩子都会流鼻血,会流鼻血就不会发太高的烧。14岁以后流鼻血就少了。要你60岁感冒了还是流鼻血解掉了,天下无敌,太健康了。
小编:60岁还流鼻血,很大概率就是病了。除非这个病人仙风道骨看起来神采奕奕。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有这种状况是这病人本身体能很强,体能很强的人得到「麻黄汤证」,喝「麻黄汤」的剂量不够但「麻黄汤」已经带动血的奔腾,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血往上冲冲到头部,结果昏弦,严重的血叛离经脉,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药,一发汗烧就退烧了,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发烧流鼻血烧就退了,小孩子阳气很重,有时候感冒,流鼻血烧就退了。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了,表示病人已好了,再开「麻黄汤」就太过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两个木工的兄弟,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说已经中风一个礼拜,结果我一看,麻黄汤证,照样用麻黄汤,心想仲景必不我欺;为了小心,隔天打电话去求证,结果家人说,不在!原来是不在家里,出门去玩了: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回答说只喝了一碗,药效就是这么快: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虽然八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只要还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这就是辨症论治。
基本证候
- 典型症状:
- 脉浮紧
- 无汗发热
- 身疼痛
- 病程特点:即使持续八九日,只要表证仍在(恶寒未解)
治疗原则
- 核心治法:当发其汗 → 「麻黄汤」主之
- 辨证要点:不论病程长短,但见麻黄汤证即用麻黄汤
服药反应与机理
预期反应
- 正确治疗:应得汗出而解
- 不完全解表:
- 表现:微除(症状稍减)、发烦、目瞑(头晕目眩)
- 原因:
- 医师过失:剂量不足
- 患者过失:服药不全
衄血机制
- 剧烈反应:剧者必衄(鼻出血)
- 生理基础:
- “阳气重故也”:患者阳气旺盛
- 气血上冲导致:
- 轻则头昏烦躁
- 重则血衄
- 临床意义:
- 衄后自解(替代汗解途径)
- 多见于14岁以下阳气旺盛者
特殊案例佐证
- 老年麻黄汤证案例:
- 症状:中风一周(实为麻黄汤证)
- 治疗:麻黄汤一剂即愈
- 启示:
- 不拘病名,但凭证候
- 高龄患者仍可安全使用
临床注意事项
- 剂量把控:
- 不足则病微除不解
- 过量恐致衄血过度
- 衄血判断:
- 青少年衄血多属佳兆
- 老年衄血需谨慎鉴别
- 治疗禁忌:
- 已衄血者不可再服麻黄汤
- “血汗同源”:衄血可替代发汗解表
经典启示
- 充分体现"有是证用是方"的经方精神
- 强调方证对应重于病程长短
- 揭示阳气盛衰对转归的影响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