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五三
五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鬱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鬱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澈,脉,故知也。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太阳病刚得到的时候,发病人的汗,如果发透了就好了,如果发得没有透,汗先出不澈,开处方的时候心软,药剂开得太少,病邪没有去,慢慢的太阳证的时间过了以后,病的热邪转到阳明去了,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所以病在表,你开药宁可开重一点,一副药多一点,一次煮完,第一碗喝完就能迅捷的把病解掉,剩下两碗不喝倒了是最好的。
转到阳明症,病人下利、恶心、呕吐、便秘等情形。常常是便秘。
麻黄汤还好,桂枝汤和葛根汤开药时手软,含没有透彻,一下子肠胃津液瞬间跑到皮肤表面,虽然发了一点汗但是没有透发,肠胃津液干掉了,便秘。此时还有表证,大便不可以下。
一但表邪下陷,就陷入肺或三焦淋巴系统等,都不一定。
阳明证的话,还会流汗,因为肠的津液还会往外走,但是阳明证没有寒都是热证,表证已经没有了,入到里去了,如果这种情形的时候,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阳明还是在太阳,问病人还有没有怕风?答有,有没有怕冷?答有,还有没有流汗?答有,就是表证还没有去,甚而摸他的脉很浮,有表证的时候,绝对不要攻下,下之为逆。
这种状况的时候,给他小发汗,就是「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用葛根把津液补一补,前面已然发过汗了,后面怕发汗发太多了。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鬱yu在表,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发又发不出来,当解之熏之,熏为古人用一种药草熬水,蒸其水气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药草病人坐在旁边,熏病人,让病人流一点汗,因为怕喝药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经不够,因为有阳明证表示津液不够了,肠胃的津液再伤到的话,大便一旦堵到了,就变成承气汤证,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不够的话,就变成白虎汤证,怕吃药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药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人流一点汗,这是比较浅的方法。
现代人可以做做汗蒸,再小小发汗一下,把之前没发透的汗发出来就行。
汗出的不彻底,病人有痛在身上跑来跑去,短气。
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鬱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这条辩讲的是,如果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辩,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
刚刚讲的就是汗发得不够透澈,所以在太阳证的时候,给病人多一点发汗不会有事,因为「桂枝汤」里面有甘草、大枣,「麻黄汤」里面有杏仁,张仲景设计的方子不会伤到津液的,所以「麻黄汤」里面麻黄开到五钱,杏仁也要开到五钱,如果吃了「麻黄汤」,因发汗发太过造成贫血,就是杏仁用太少了。
摸到脉涩,就知道汗没有透发。比较细,比较微,就是涩脉。
所有的症状都是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为什么知道汗出不澈呢?脉,脉,摸到的脉是扁的,所以脉迟而细就是清脉。汗出不澈,从脉可以看得出来,还有病人的陈述也可以看得出来,皮肤痒痒就是汗出不澈,最明显就是皮肤痒,风吹得很难过,这也是汗出不澈,汗发不透的时候,有时候是皮肤痒,有时候是皮肤有很紧的感觉,整个脸色是红润的.眼睛两边红红赤赤的,因为汗是从胃里面的津液来的,要发发不出来,胃气一直往上跑,整个冲在脸上,所以脸就会红红的,可是又流不出汗来。
如果要很重的透发,太阳证的时候,就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没有汗了,加「麻黄汤」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脉洪大、燥渴,用白虎汤,病人吃石膏的时候,也是得汗则解因此不单单只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才有流汗的现象。
一般发汗不会发太过,除非是第二碗已经发汗了,你还再喝第三碗。
有船家得了伤寒,在船上吃了麻黄汤,发了汗,又当风了,汗没法透发,有了涩脉,还是伤寒症,还是再开麻黄汤,吃药前多吃当地增润津液的水果,水梨最好。所以有时候不要怪病人,可能是你没提醒病人发汗时不可当风,也可能时病人没办法,生活所迫。
基本概念
- 二阳并病定义:太阳病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候
- 形成机理:
- 太阳病初起发汗不彻(剂量不足或服药不当)
- 病邪部分转入阳明
- 出现"续自微汗出,不恶寒"等阳明症状
辨证要点
-
太阳证未罢的特征:
- 仍有恶寒、恶风
- 脉浮
- 汗出未彻(皮肤痒、面赤、身体疼痛游走不定)
-
阳明证出现的表现:
- 微汗持续
- 不恶寒
- 可能出现便秘(转属阳明的重要标志)
治疗原则
-
核心法则:
- 太阳证未罢时绝对禁用下法(“不可下,下之为逆”)
- 当以小发汗法解表(如桂枝汤加葛根)
-
特殊情况的处理:
- 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 解表兼以熏蒸法(现代可用汗蒸替代)
- 汗出不彻的辨识:
- 脉象涩或细(汗未透发之征)
- 症状:烦躁、疼痛游走、短气但坐
- 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临床注意事项
-
发汗技巧:
- 初诊用药剂量宜足(宁可稍重)
- 避免反复小剂量发汗导致邪气内传
-
津液保护:
- 发汗时可配合增液措施:
- 加葛根补充津液
- 服后食用水梨等生津之品
- 杏仁用量与麻黄保持平衡(防过汗伤津)
- 发汗时可配合增液措施:
-
鉴别诊断:
- 大便正常:重点解表
- 便秘初现:慎防转入阳明
- 纯热证(脉洪大、燥渴):考虑白虎汤
误治警示
-
常见错误:
- 表证未罢即用下法 → 邪气内陷
- 发汗不彻继续用药 → 津液耗伤
- 汗后当风 → 邪气复聚
-
典型后果:
- 邪陷肺系或三焦淋巴系统
- 转为承气汤证(便闭)或白虎汤证(燥热)
经典启示
- 体现"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的辨证思想
- 强调汗法的彻底性对预后的关键影响
- 展示经方配伍中保护正气的智慧(如麻黄汤中杏仁的平衡作用)
现代应用提示:对汗出不彻的患者可考虑:
- 药浴熏蒸
- 配合食疗生津
- 严格避风养护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