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五四

五四: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数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数代表热,发烧了,法当汗出而愈,看到表热,汗一出就解掉了,若下之,应该发表,结果攻下,这病人身重、心悸,因为攻下得太厉害了,造成病人气血两虚。

素虚之人,本身就虚,身体不是很强壮的人,身体体质比较差,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攻下,身重、心悸。

汗为心液,心脏很好的人,正常走路运动会流汗,心脏不好的人不会流汗。素虚之人,你把他汗解掉后,血中水不够了,会心脏动悸。

为什么身重?因为所有好的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到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脏缺血就会有心悸的现象,这时候病人已经血虚,就不要再发汗了,当自汗出乃解,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的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恢复就好了。

素虚之人的人,尺部脉微,尺为阴,就是阴虚,比如手上的肌肉,里面的水不够了,就是阴虚。此时阴虚,让病人多吃点有营养的饭,阴液自回就好,不用滋阴,喝点红番薯稀饭,其他好消化的食物。

小编:汗没有透发,肌肉里面水多了,湿多了,会身重。

为什么?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脉的地方,讲男人的精宫女人的子宫,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很虚很弱,重按就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到下焦后成为精,就是我们的体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让他肠胃功能慢慢恢复自己会流汗就好了。

有的人身体很虚,回来得比较慢,这样等不是办法,过去经方家在里虚很盛的时候,用「小建中汤加黄耆」,为什么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桂技汤」加饴糖,这饴糖就是麦芽糖,如果饴糖太麻烦,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这是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有的小孩喜欢吃冰,吃冰后,饭就不吃了,因为吃冰后肠胃都冷掉了,肠胃都不蠕动了,当然不喜欢吃饭,吃了「小建中汤」以后,看到冰就没兴趣,「小建中汤」在经方是拿来作补药的,「小建中汤」加黄耆让它固表,黄耆这药是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的时候,用来补气的。

当你该发表,没有发表,或开药不够没有发透,病还在的时候,你攻下了,风邪下陷会产生结胸,结胸的症状很凶悍,心下痞闷很强,不能睡觉不能躺平,咳嗽,肺里面有积水,很严重。

所以发表药吃下去,没有透发,有身重、心悸,不用急着再去攻他,药是对的,继续等他自己发汗出来,就会好。因为他里虚,没有一般人那么快,要等一下。有的人很快吃了一剂当天三个小时就解掉了,有的人到巳时、午时胃气恢复才会解掉。

例:孕妇,怀孕正常的状祝是血旺气衰,如果流产的时候,就是气旺血衰,所以怀孕的人不可能开黄耆给她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黄耆加重。黄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皮肤病的药.都要加黄耆。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看他有表证,又不可以发表,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让他发一点表,所以用「小建中汤」加黄耆。

如果是有脉浮有汗的桂技汤证,而且尺脉微、舌苔白而厚,我们知道里虚而且中湿很盛,我们可以在发表的药中加些加(四圣注:这里缺内容,原书 P52 页)

这时候可以加一些白术茯苓在里面,同时有发表的药,表一解,一流汗,同时湿从小便排掉,上面身重、心悸的现象就不会产生。

证候演变过程

  1. 初始证候

    • 脉浮数(表热证)
    • 正确治法:汗法解表
  2. 误治经过

    • 误用下法攻里
    • 导致气血两虚
  3. 误下后表现

    • 身重(肌肉失养)
    • 心悸(心失所养)
    • 尺脉微弱(里虚确据)

病机分析

  • 核心病机:误下伤阴,里虚不任发汗
  • 关键指征
    • 尺中脉微 → 下焦精血亏虚
    • 汗源不足 → 不可强发其汗
  • 转归特点
    • 待津液自和 → 自汗出而愈

治疗策略

  1. 禁忌

    • 禁止再发汗(防更伤津液)
  2. 正治方法

    • 等待自愈:
      • 通过饮食调养(如红番薯稀饭)
      • 待表里实、津液自和
  3. 辅助治疗

    • 里虚明显时:
      • 小建中汤加黄芪
        • 建中补虚(饴糖为君)
        • 黄芪固表补气

临床鉴别

  • 与湿证鉴别

    • 汗未透发+舌苔白厚 → 兼有湿邪
    • 可加白术、茯苓利湿
  • 特殊人群

    • 孕妇:
      • 正常妊娠:血旺气衰(忌黄芪)
      • 流产倾向:气旺血衰(可用黄芪)

误治警示

  • 常见错误

    • 表证误下 → 结胸危证
    • 发汗不彻+攻下 → 邪气内陷
  • 处理原则

    • 药已对证但见效慢时:
      • 耐心等待胃气恢复
      • 不可操之过急

经典启示

  1. 体现"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2. 强调脉诊(尤其尺脉)对判断里虚的重要性
  3. 展示经方"保胃气、存津液"的核心思想

现代临床提示

  • 对体虚外感者:
    • 可采用食疗与药物结合
    • 重视脾胃功能恢复
  • 对汗出不解者:
    • 需考虑是否存在湿邪阻滞
    • 可配合利湿药物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