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六
          目录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
冬天伤寒,寒隐藏在肌肉之间,春天阳发散出来,发现有寒在,开始对抗了。
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中风,伤寒,温病各有其处方。
温病基本特征
核心症状
- 三大主症:
- 发热(持续性)
 - 口渴(津液不足)
 - 不恶寒(区别于伤寒)
 
 
发病特点
- 季节性:
- 好发时间:霜降至夏至前
 - 潜伏期:冬季伤寒→春季发病
 
 - 人群特点:
- 津液耗损者(如小儿、体力劳动者)
 - 大量汗出后发病
 
 
病理机制
津液代谢失衡
- 
发病过程: 冬季寒邪潜伏→春季阳气外发→寒热相争→津液耗损
 - 
体温调节:
体液状态 体温表现 机制 血不足 恶寒 体温维持不足 水不足 发热不恶寒 体液浓缩发热  
与伤寒/中风鉴别
| 证型 | 发热特点 | 汗出 | 恶寒 | 口渴 | 
|---|---|---|---|---|
| 中风 | 间歇热 | 有汗 | 恶风 | 不渴 | 
| 伤寒 | 或无热 | 无汗 | 恶寒 | 不渴 | 
| 温病 | 持续热 | 或有汗 | 不恶寒 | 口渴 | 
治疗原则
- 
基本治法:
- 清热生津为主
 - 忌用辛温发汗
 
 - 
用药特点:
- 必加生津药物(如天花粉、麦冬)
 - 根据季节调整:
- 春温:清热透邪
 - 夏热:清热化湿
 
 
 - 
预防要点:
- 冬季避免过汗伤阳
 - 保持体液平衡
 - 小儿注意运动后补水
 
 
注:温病属广义太阳病范畴,但治法与伤寒中风迥异,临床须严格鉴别。仲景治疗温病特别注重津液补充,此为其辨证要点。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