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六十
目录
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肺开窍在鼻,有很少一种情形,病人吃了麻黄汤,没有发汗,流鼻血了,代表病还没有去,只是集中到了鼻子上面,人体36000毛孔加两个鼻孔,就两个鼻孔看到血,其他毛孔没有发汗,汗血同源,所以只看到鼻血不行,还要再吃麻黄汤,一定要发汗才行。第二剂还是流鼻血,再开第三剂,没有关系。
一般临床上有麻黄汤症,病人都会发高烧。
脉浮紧,不发汗,就知道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来说,鼻血流出来之后,症状就没有了,热就退掉了,为什么?因为肺开窍在鼻,所以肺的血管直接进入鼻,因为麻黄入肺,肺被寒束到了,肺的热没办法宣泄就往上走,所以就会流鼻血了,这条辨讲的是,如果得衄还是没解的,可再用麻黄汤。所以如果小孩感冒流鼻血,不要急,这是因为小孩「阳」比较亢,才流得出来。
周禹载曰「夺汗无血也」病人流鼻血的时候,一发表,鼻血就停掉了,为什么?血本来就在血管里面,一发汗以后,表没被束到,血液循环就会很流畅,血管里面有瓣膜不让血往回流,而且血管都有一定的弹性,血过不去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在鼻子上就是流鼻血,在脑里面就是脑中风,所以平常有不和的时候,常常吃桂枝汤,让营卫和就不会出血,所以北派预防脑中风的,除了灸「足三里」以外,就是吃「桂枝汤」了。桂枝、白芍让血管的弹性很好,遇到寒血管会收缩,遇到热血管会扩张,所以补血管的药都是两热药,因为西医没有分寒热的,西医治疗头痛的时候,开止痛药,就是血管舒张剂,舒张血管就是硬把血管撑开来,一撑开来血就流通了,当时抒解了,但是药效十二小时过了以后,痛回来了以后,血管会绷得更紧,头会更痛。
病机解析
-
核心病机:寒邪束表,阳气郁闭
-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典型脉象
- 不发汗致邪无出路,郁热上冲鼻窍
-
衄血机理:
- 肺窍通路:肺开窍于鼻→郁热迫血妄行
- 代偿途径:汗血同源(毛孔闭塞→鼻衄代偿)
辨证要点
主症 | 鉴别要点 | 处理原则 |
---|---|---|
脉浮紧+无汗 | 典型麻黄汤证 | 立即发汗解表 |
伴发鼻衄 | 观察衄后热退与否 | 衄不解者仍用麻黄汤 |
高热(常见) | 区别于桂枝汤证 | 严格把握无汗特征 |
临床处理规范
-
治疗步骤:
- 首剂麻黄汤→观察汗出情况
- 未解而衄→续服麻黄汤(可连用2-3剂)
- 衄后热退→停后服
-
特殊人群:
- 小儿衄血:阳气亢盛之象(慎用凉血止血)
- 老年患者:结合灸足三里防中风
中西医理汇通
中医理论 | 现代医学对应 | 治疗差异 |
---|---|---|
营卫不和致血管弹性失常 | 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 桂枝汤双向调节vs西药单向扩张 |
寒热辨证论治 | 缺乏寒热辨证体系 | 中药热药改善血管弹性 |
发汗解表法 | 无对应疗法 | 麻黄汤治本vs止痛药对症 |
预防应用
-
中风预防:
- 桂枝汤常规调理(维持血管弹性)
- 配合灸足三里(双下肢穴位)
-
用药警示:
- 禁用血管扩张剂类西药(导致反弹效应)
- 慎用寒凉止血药(易闭门留寇)
经典注家精要
周禹载曰:「夺汗无血也」→ 发汗疗法可调节血液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衄血问题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