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六七

六七: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里是讲过于发汗,怎么弥补。脉沉是里,迟是寒,代表里寒里虚,伤到了。这里是病去了表解了,只是发汗多了,没有到表虚发汗不止的程度,但是津液伤到了。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照理说伤寒的时候,因为寒束在表上,所以身体会痛。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为什么?就是因为处方开太过了,发汗的药开太强了,这个疼痛是因为津液伤到了,孙络没有津液干掉了造成的,病人的脉沉迟,沉代表病在里,迟代表寒,这时候如何把发太过的津液补回来,就是用新加汤,还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是融和营卫,它是非常好补气血的药,因为身体的四肢末稍都在疼,所以加重芍药,让静脉流回心脏的力量加强。

为什么用生姜?药吃到胃里面的时候,生姜的功能就是让胃一吸收到以后,散开来进入到肺里面去,生姜的功能就是能够散寒,把药力发得更强,能够透到肌表去。

为什么加人参?津液因为发汗散失太多了,用人参把津液补足,这时候用大枣、甘草来补津液都来不及了,桂枝汤里面重用芍药,重用生姜,再加人参就是新加汤,专门用在发汗发太过了以后吃的处方。

但是如果发汗发太过,汗流不止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方,是用桂枝汤加附子。

汗流不止,再吃新加汤,就是新的津液加进去旧的出来,一直补津液,一直补他的汗,依旧汗流不止。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 芍药四两 | 甘草二两炙 | 人参三两 | 生姜四两切 |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余依桂枝汤法。

在这里还是可以看到,生姜、甘草、白芍、人参张仲景只用几位药来补阴就够了,认为人身体阳气恢复,代表你腑脏功能恢复了,阴液自回,而不是开补阴的药,补阴药用多了,身体会退化。比如我们不赞成用女性荷尔蒙,这个应该是你身体自己制造出来的,吃了药你就自己不造了,还有糖尿病人一样,越吃人工胰岛素,胰脏越退化。

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原本桂枝芍药等量,这时候重用芍药所以用四钱,人参的量可以多加一些以补气。

余依桂枝汤法。像吃桂枝、麻黄、葛根汤等药后,饮食上的要求,我们不用说不让病人吃什么,不可以吃的太多了,就说可以吃什么,比如吃一些清淡的粥,米汤,面食等好消化的,不要吃油腻的肉,否则会产生腑热,肉类不会很好消化,导致桂枝汤的力量无法尽全功,导致病邪没有完全出去。解表发汗的药都是热性的药,所以寒凉的食物不要吃。等胃气恢复了,正常了再吃。

病机解析

  1. 误治成因

    • 发汗太过(伤津耗气)
    • 表证已解(身痛非表邪)
  2. 核心病机

    • 津伤络涩(孙络失养而痛)
    • 里阳虚损(脉沉迟主里寒)

辨证要点

主症 病机 鉴别要点
汗后身痛 津伤络脉失养 区别于表证身痛
脉沉迟 里阳虚津亏 沉主里,迟主寒
无汗出不止 未至阳虚欲脱 不同于桂枝加附子汤证

新加汤方解

药物配伍

药物 原方剂量 加量原理 现代常用量
桂枝 三两 调和营卫基础量 9g
芍药 四两 加倍养血和营(原三两) 12g
生姜 四两 加一两助药力达表 12g
人参 三两 大补津液元气 9g
甘草 二两 调和诸药 6g
大枣 十二枚 补益脾胃 6枚

煎服要点

  •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 分三次温服(遵循桂枝汤法)

治疗机理

  1. 芍药重用

    • 加强静脉回流(改善末梢循环)
    • 缓解挛急疼痛
  2. 生姜加量

    • 宣散药力达表
    • 温胃散寒
  3. 人参应用

    • 急补耗伤之津气
    • 区别于甘草大枣的缓补

临床运用

1. 适应症

  • 术后/产后津气两伤身痛
  • 运动过量致肌肉劳损
  • 老年性血虚身痛

2. 禁忌症

  • 表证未解者(先解表)
  • 阳虚汗出不止(需加附子)

3. 调护要点

宜食 忌食 原理
稀粥、米汤 油腻肉类 避免腑热内生
清淡面食 生冷寒凉 防碍药力发散
易消化食物 辛辣刺激 保护胃气恢复

现代启示

  1. 治疗理念

    • “阳生阴长"原则(不滥用滋阴药)
    • 促进机体自我修复(慎用替代疗法)
  2. 类比警示

    • 如同糖尿病胰岛素使用(避免器官退化)
    • 类似激素替代疗法(抑制自身分泌)

类方鉴别

方剂 病机特点 核心药物差异
新加汤 津气两伤 重芍药、加人参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汗漏 加附子固表
桂枝汤 单纯营卫不和 芍药桂枝等量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