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六八
六八: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里就是当你发汗之后,表解了,不要再吃桂枝汤发汗了,但是还有点咳嗽,也不大热了,用麻杏甘石汤。
喘,短气或咳嗽。
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就是麻杏甘石汤。
平常在临床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得病,得到太阳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病人星期三得病的,本来只是感冒,星期六才来医,病的表邪已经进入肺了,就是西医讲的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肺了,结果桂枝汤下去,表证没了,病人开始胸腔有问题,西医就说是病人得了肺炎,本来是感冒,太阳证来不及治,一发完就会有这个现象,因为病在肺上面,所以病人汗出而喘,病人流汗,肺主皮毛主表,所以这时候用麻黄,麻黄入肺,可是已经表虚了,不可以再发汗、所以不可能用桂枝。
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却不会发汗,如果吃了流汗,则用药不是黄金比例。是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气喘的药。
为什么用石膏?石膏的性非常的寒凉,石膏就是白虎,白色很寒凉的药,石膏和麻黄碰在一起的时候,麻黄把石膏带到肺,本来有肺炎,就是肺有壮热,石膏能够去热,麻黄和石膏并用,病人不会流汗,是小便解掉的因为痰很多,肺很热,所以加了杏仁去痰。这三味药下去,怕麻黄还来不及发散,胃还来不及吸收药,药就到大肠小肠去了,所以加甘草,甘草有两个功能,一是停在胃,让药能停在胃上直接到肺上面去,一就是为了没消化的食物,所以张仲景常常在感冒药里面加甘草,就是让胃里面还没消化的食物,不好的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的。
故以麻黄扩张肺管,使肺中之鬱热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发炎,杏仁下平气喘,甘草缓肺急迫。
麻黄四两去节 |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 甘草二两 | 石膏半斤打碎绵囊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开麻黄的时候,如果有石膏在,不用担心太重,要让石膏达到肺的每一个血管里面。麻黄去节,麻黄的节能够止汗,所以要剪掉,麻黄用三钱,杏仁差不多用两钱最多可以到五钱,石膏也是四钱到六钱,和麻黄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钱或少一点,石膏一般用棉布包起来,先煮麻黄减二升,就是先去掉麻黄的气,留麻黄的味,不要麻黄跑到头部去了。
开大青龙汤的时候,麻黄开六钱杏仁开两钱、石膏开四钱,如此一来,杏仁加石膏与麻黄的六钱相等,就不会伤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去热,杏仁是去痰、润肺。因为麻黄甘石汤的病人没有大热、没有发高烧,所以麻黄的剂量不用很多,麻杏甘石汤不是用来退烧的。
【类聚方广义】曰: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太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鞭塞,「虚里」动如奔马者,宜此方。
大青龙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三味药,就是麻杏甘石汤加「桂」「姜」「枣」就变成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有表证,用桂枝和麻黄一把它发表,所以麻黄用到六钱:除了清里热还要解表。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同样是气喘也是热,问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因为甘姜枣就是开胃的药,药吃下去,为什么会流汗?就是靠肠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没有了,那还有津液流汗,就是这样分类的。
麻黄三钱,杏仁两钱,石膏五、六钱都没事,这里和大青龙汤不一样。大青龙,麻黄六钱,吓死了,不要怕,有个小技巧,杏仁两钱,石膏四钱,4+2=6,是不是和麻黄相等了,绝对不会伤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清热,杏仁是去痰、润肺。因为病人没有大热,所以麻杏甘石汤,跟大青龙不一样,不需要靠麻黄发表出汗,大青龙时,病人有高烧,有时候咳嗽的呼吸都呼不过来了,SASS就是大青龙汤,如果麻黄剂量不足,就没用,所以大青龙下手重不要怕,这就是比例。如果高烧很重,咳嗽痰不多,石膏用到五钱,麻黄还是六钱,杏仁七钱,如果痰比较多,烧不那么高,那就石膏两钱,杏仁四钱,可以加减嘛。也就是病人发烧,你开出麻杏甘石汤,就是开错了,不治发烧。
不要怕处方很难,记不住,只要用过一次就够了,就记住了。
气喘的治疗:
-
- 热喘:就是病人虚汗很多,阳虚了,舌苔黄黄的,气喘到你的手上的时候,大都是虚证了一定喘很久了,小孩用单刺不留针,呼吸痰的声音很大,只针不灸:下「公孙」「内关」〈胃心胸〉,「足三里」「太白」〈土生金〉,「临泣」「太白」〈合化土〉,正面的「云门」背后的「肺俞」,一般来说气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处方用大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的变方,视胃口好不好而定,如果病人喜欢喝酒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
- 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时候都不能睡觉,都要坐着睡,吐出来的是白痰,肺寅大卯胃辰宫,每天晚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开始喘,很准时,确定病人是寒喘,除了针之外还可以灸,针灸的穴道还是一样的,也是虚证的治疗,背后的「肺俞」「脾俞」、「胃俞」,其它的穴道一样,用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寒喘的时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处方用小青龙汤来加减。
病机解析
-
疾病传变:
- 太阳病过汗后表邪入里
- 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
证候特点:
- 汗出而喘(肺热迫津外泄)
- 无大热(热郁在肺,未达阳明)
辨证要点
主症 | 病机 | 鉴别诊断 |
---|---|---|
汗出而喘 | 肺热壅盛 | 区别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无大热 | 热郁在肺 | 不同于阳明经证 |
咳嗽痰黄 | 痰热壅肺 | 区别于小青龙汤证 |
麻杏甘石汤方解
药物配伍
药物 | 用量 | 作用机理 | 现代常用量 |
---|---|---|---|
麻黄 | 四两 | 宣肺平喘(非发汗) | 12g |
杏仁 | 五十个 | 降气化痰 | 10-15g |
石膏 | 半斤 | 清泄肺热 | 24-30g |
甘草 | 二两 | 缓急和中 | 6g |
煎服要点
- 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发散之性)
- 石膏绵裹(防沉底焦糊)
- 温服一升(中病即止)
临床运用
1. 现代适应症
- 急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热喘型)
- 早期肺炎
- 过敏性鼻炎(肺热型)
2. 类方鉴别
方剂 | 病机特点 | 关键鉴别点 | 药物差异 |
---|---|---|---|
麻杏甘石汤 | 肺热壅盛 | 汗出无大热 | 纯清肺热 |
大青龙汤 | 表寒里热 | 无汗烦躁 | 加桂姜枣 |
小青龙汤 | 寒饮内停 | 痰稀白沫 | 细辛姜辛味 |
3. 剂量比例
- 黄金比例:麻黄:石膏 = 1:2(如麻黄3钱,石膏6钱)
- 加减原则:
- 痰多喘甚:加杏仁量
- 热重:加石膏量
- 表未尽:稍增麻黄
治疗扩展
1. 针灸配合
热喘取穴:
- 主穴:肺俞、云门
- 配穴:
- 公孙+内关(宽胸理气)
- 足三里+太白(培土生金)
- 中脘(健运中焦)
寒喘治疗:
- 加灸肺俞、脾俞
- 方用小青龙汤
2. 特殊注意
- 酒客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痰声辘辘:加葶苈子、桑白皮
- 久病虚喘:慎用本方
名家经验
《类聚方广义》: 治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鼻流清涕,心下痞硬者。
临证要点
-
禁忌症:
- 表证未解者慎用
- 阳虚喘促禁用
-
疗效判断:
- 有效指标:小便增加(热随尿解)
- 无效表现:仍发汗(比例失调)
-
现代启示:
- 体现"异病同治"原则
- 示范经方精确配伍艺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