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七
          目录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
得了伤寒不吃药,在自己恢复的时候,再发温病,相当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运动出汗工作出汗和药汗不一样。
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
风温证基本特征
典型症状
- 两大主症:
- 持续性自汗(非药物所致)
 - 身灼热(体温明显升高)
 
 
现代发病特点
- 常见诱因:
- 伤寒恢复期过劳
 - 医源性发汗过度
 - 体液补充不足
 
 
病理机制
体液代谢失衡
- 
发展过程: 伤寒未愈 → 过汗伤津 → 阴液耗损 → 虚热内生
 - 
汗出特点对比:
汗出类型 性质 伴随症状 药汗 治疗性 热退身凉 病汗 病理性 身热不退 风温汗 伤津性 身灼热  
临床鉴别
风温与相关证型鉴别
| 证型 | 汗出特点 | 体温 | 口渴 | 病机 | 
|---|---|---|---|---|
| 中风 | 阵发性 | 中度热 | 不渴 | 营卫不和 | 
| 温病 | 或有汗 | 高热 | 渴甚 | 阴伤热盛 | 
| 风温 | 持续汗 | 灼热 | 干渴 | 津脱热炽 | 
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
- 急则固表止汗
 - 缓则滋阴清热
 - 必用生津之品
 
 - 
用药禁忌:
- 禁用辛温发汗剂
 - 慎用苦寒伤阴药
 
 - 
预防要点:
- 伤寒期避免过劳
 - 发汗治疗需配伍生津药
 - 注意观察汗出情况
 
 
注:风温本质是伤寒误治或调护失当导致的变证,现代多见于汗法过度的治疗失误。仲景强调"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思想在此证尤为关键。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