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七十
          目录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这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
欲作,就是准备要发,还没有发奔豚。本草中茯苓可以去烦、除烦,大家对茯苓的理解一般是利尿,实际上茯苓是白色的,长在松树的根下面,主根下是茯神,支根产的是茯苓。茯苓本身有增润津液的功能,茯神可定心神,二者同样在松树下面,所以茯苓本来就有除烦,除心烦躁的功能。
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诸位要有一个概念,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心,肚脐左边属肝,肚脐右边属肺;举例来说,如果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其它依此类推。
脐周围动悸,左边是肝,脐正中是脾,右边是肺,脐上是肾,脐下是心。依此着手治疗。这里先学脐下,肚脐往下走是不是小肠的募穴关元穴,小肠与心脏是表里。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苓桂枣甘汤
  茯苓半斤 | 甘草二两炙 | 大枣十五枚劈 | 桂枝三两去皮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来用,实际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为什么用甘澜水?因为取水的性,最轻飘飘的在上面的水,因为怕桂枝下去的时候,病人会再发汗,因为汗发太过了,希望这津液刚好发在皮肤表面上,不要再发出去了。
病机与证候特点
过汗伤津的病理演变
- 桂枝汤发汗过度→肠胃津液亏虚
 - 下焦水气失于制约→水邪上逆冲心
 - 脐下悸动为奔豚发作前兆
 
症状特征表现
- 主症:脐周悸动(关元穴附近明显)
 - 病势特点:
- “欲作"状态(未完全发作)
 - 与69条心下悸形成上下对照
 
 
方剂解析
药物组成与配伍
| 药物 | 剂量 | 炮制要求 | 功能定位 | 
|---|---|---|---|
| 茯苓 | 半斤 | 先煎 | 利水渗湿,宁心安神 | 
| 桂枝 | 三两 | 去皮 |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 
| 炙甘草 | 二两 |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 |
| 大枣 | 十五枚 | 劈开 | 补脾和胃,滋生津液 | 
煎服法要点
- 传统甘澜水制法:
- 取水二斗反复扬之
 - 取水面珠沫使用(现代可简化)
 
 - 煎煮流程:
- 先煎茯苓至减量20%
 - 后下余药取汁300ml
 - 分三次温服
 
 
药物作用机理
核心药对协同效应
- 茯苓+桂枝:
- 温阳化气与利水渗湿相须为用
 - 针对下焦水饮上逆病机
 
 - 甘草+大枣:
- 建立中焦津液生化之源
 - 预防再次过汗伤正
 
 
茯苓的特殊功效
- 传统认识:
- 利尿消肿(通过淡渗利湿)
 
 - 本条延伸:
- 安定心神(近似茯神作用)
 - 调节水液分布(非单纯利尿)
 
 
临床鉴别要点
脐周动悸定位诊断
| 悸动部位 | 对应脏腑 | 治疗方向 | 
|---|---|---|
| 脐上 | 肾 | 温肾化气行水 | 
| 脐中 | 脾 | 健脾运湿 | 
| 脐下 | 心 | 宁心降逆(本条) | 
| 脐左 | 肝 | 疏肝解郁 | 
| 脐右 | 肺 | 宣肺行水 | 
类证鉴别要点
- 与69条鉴别:
- 病位差异:心下vs脐下
 - 病机侧重:阳虚水泛vs津伤水逆
 
 - 与已发奔豚鉴别:
- 本条为预防性用药
 - 已发者需加沉降镇逆之品
 
 
现代临床应用
处方优化建议
- 甘澜水可简化为常规煎法
 - 大枣应用要点:
- 必须破开煎煮
 - 现代常用10-15g替代
 
 
适用证候扩展
- 神经官能症见脐下悸动
 - 更年期综合征伴阵发性燥热
 - 肠易激综合征属水气上冲型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