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七三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 甘草二两炙 |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平常用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

张仲景来补里虚,都是用芍药和甘草,有里寒用炮附子。生附子是四逆时用的,这里只是一点里寒。

临床在用来治疗静脉瘤的时候,芍药用一两,炙甘草也是一两,如果静脐瘤有改善,但还不够快的时候,继续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两就好。

白芍味酸,主收敛,剂量轻可滋阴,剂量重则收敛的力量很强,收静脉的血。

如果脚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时可以预防心脏病;

如果是单纯的脚没有力,原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了。

但是也不能少了炮附子,否则淤血块没被热融化掉,回流到心脏也很危险。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这恶寒的现象,和麻黄汤的现象不一样,麻黄汤是摸病人的身体很烫但是病人感觉冷,脉很浮,这个恶寒是摸病人身体冷的,病人还怕冷,人在很虚的时候,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这时候用附子去壮阳,因为他阳虚,人在阳虚的时候,阳就是人身上的津液,阴就是血,阳占了百分之六十,阴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发汗发太多的时候,阳虚了,水不足了水不够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壮肾,因为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用在脚无力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钱,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时候,三钱四钱加重上去,如果是膝盖的问题,就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又以「附子」代「草乌头」,善治虫积痛。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鹤膝风等,自痛风以至鹤膝等,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用「苓姜术甘」治之;其专在脚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脚的不一样,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带脉腰酸,下针下「临泣」,处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湿堵在腰间,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盖脚踝还有痛,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汤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药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风,是脚冰冷的,血液循环不是很好,妇人病,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超来,再加附子更好。

案例:心脏动脉血管堵塞,作心导管,就是气球扩张术,扎三次针好了,气球扩张术,比开刀受伤的程度来的大。两人扎第一次针后,眼翳就都退掉了,所以要靠针。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年龄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如果破在心脏上方,血会被心脏外面的网膜包住,这很危险的,西医碰到的时候要病人不要动,五十岁以下的人,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来,用芍药把血导回去。

病机与辨证

  • 恶寒特点:与麻黄汤证不同,表现为身体冷且怕冷(因阳虚血少)。
  • 病机:发汗过多导致阳虚(津液不足),血量减少。
    • 附子壮肾阳(肾主水),芍药加速血流回心,炙甘草补肠胃津液。
  • 别称:又名「去杖汤」,常用于老年人脚无力或膝盖问题。

临床应用

  1.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血虚者。
    • 常用剂量: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
  2. 静脉瘤治疗
    • 初期:芍药一两,炙甘草一两。
    • 效果不佳时:加重白芍,保持炙甘草二两。
    • 机制:白芍味酸,主收敛;轻剂量滋阴,重剂量收敛静脉血。
  3. 随证加减
    • 脚冷:加重炮附子(兼预防心脏病)。
    • 脚无力:原方即可(不可省略炮附子,以防淤血回流心脏)。

扩展应用

  1. 下部寒冷
    • 腰部寒冷:用「苓姜术甘汤」(湿在中焦)。
    • 脚部寒冷:用本方(单治脚部)。
  2. 神经与关节病
    • 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需加茯苓、白术)。
    • 妇人病:脚冷伴经期腹痛(重用芍药止腹痛,附子温脚)。
  3. 其他
    • 疝气、痛风、鹤膝风(以阴证为主)。

注意事项

  • 禁忌:非痛风证(需脚冷、血液循环差者适用)。
  • 案例:心脏动脉堵塞术后调理(配合针灸效果更佳)。
  • 血管保护:老年人血管脆弱,可配合防己加固血管膜,芍药导血回流。

文献参考

  •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治阴位疼痛(如疝气、痛风)。
  • 汤本氏:推荐用于腰部以下神经痛。

关键点:本方重在温阳补虚,调和气血,尤适用于下肢虚寒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