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七六、七

七六、七: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张仲景的胃就是肠,汗的来源就是肠胃的津液。

为什么烦躁不得眠?因为胃中干只是胃里面比较干燥而己,并没有大便结实到,喝一点点水就好了。

一般出现烦躁的时候,就是有萎症了。

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如过大量灌下去就成水饮了,因为发汗了,肠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了,如果只喝一点点刚好蒸发掉,如果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的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化掉,会梗在中间就变成水饮,就变成「苓桂术甘汤证」了,头会昏眩。

所以不要喝水喝太快,尤其是冷水,大量喝下去,胃热不能把水气化,变成水饮。

平常针灸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下「支沟」「照海」,「支沟」「照海」是通便的,奇穴用「肠关」,「肠关」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

如果病人没有下利,用「葛根汤」就去掉了,如果有下利就用「葛芩连汤」,「葛根汤」证没有治好,化热转到里面去就变成「葛芩连汤证」。下利的时候,肚脐上灸一灸也可以。

如果是寒实,肠胃功能没有蠕动,如果舌头里面津液很多,舌苔白白的,这时候可以灸「天枢」,大肠的募穴,如果舌头干燥,舌苔黄黄的就是热实,这时候就不能灸,用下针的,一般来说大约下针后,三到四个小时,大便就出来了。

当病人吃下发汗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发汗的时候,汗一发到表面,就是我们的白血球、免疫系统把病毒排到表面,这废水在中医来讲是「病邪」,邪已经出表了,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这是正常的;

如果病人的身体不是很好,结果药一下去后,水跑掉了,而感冒也去掉了,结果病人产生了一种现象,脉浮,小便不利,照理说麻黄汤吃下去,有的发汗,有的小便会比较多,都是一种排解的功能。浮脉并不是真正有表邪,而是这水到表面以后,没有力量回来了,会遇到这种情形就是这是本来体虚之人,这身体就是讲肠胃,消化系统比较虚弱的人就会有这种现象。

水停在皮肤表面以后,病人感觉肠胃的元气还是没有恢复,病人自然口渴,所谓消渴就是喝水喝很多,还是不能止渴,脾胃功能差,胃里面化水的力量不够,喝再多的水,还是口渴,喝下去的只是水,并没有经过脾胃的经脉水经过经脉会从舌的下方慢慢生出津液,所以水喝下去并没有变成津液,因此水喝下去消不能止渴,实际上是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没有回头的时候,水就停在皮肤表面上,其它的水停在中焦,如果喝得太多,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所以小便量自然减少了。

为什么病人会有微热的感觉?因为全身上下肠胃的地方是最热的,跟炭炉一样,所以水喝下去,马上就气化掉了,当胃热不够的时候,这热跑到哪去了?前面发汗的药把它都带到皮肤表面上去了,胃的热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以后,所以病人感觉到微热,所以开了发汗药后,病人发汗发到表后,水回头的力量没有了,这现象就是「五苓散」证。散就是用粉剂。如果用汤剂,速度太快了,皮肤的水会来不及被带走。

小便不利,张仲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掉,「五苓散」证就退了;

还有一种是很扎实的,脉很强很足的,把水肿去掉的是用汗法,肚脐以上的用发汗;如果体虚得津液不够的就不可以用发汗的,这时候就要把津液带回到胃里面,然后气化出来,由小便出来,所以「五苓散」也是利尿剂。

上半身水肿,用汗解。下半身水肿,积水,是利尿,五苓散就是一个可利尿的处方。

当病在表,发汗后没办法把病排出体外时,或已经有一些津液缺失的症状,就要想到用五苓散了。口渴,小便都不利了,还能用五苓散,就是把病邪排掉了之后,阴液自己会回头,不用担心五苓散把水利掉,反而吃了之后,口渴的显现也会去掉。所以当病人,不能再靠汗解时,就用五苓散。

泽泻本身是很苦寒的药,最主要的功能是利尿利水,全身上下的水都可以用泽泻去利,泽泻本身入肝经,所以它通利的力量很强,临床上有病人光吃一味药泽泻,西医叫脂肪肝,就好了,都清利出来了,所以在处理肝病的时候,像肝积水,用泽泻把小便利出来,全身上中下表面都可以用泽泻来利,所有苦寒的药,就是消炎的药,所以肝炎可以用泽泻,小便黄黄的很粘稠的就可以用泽泻,泽泻不但可以清汗,把肝里面的病毒清出来以外,同时把脏的排掉把新的留在里面;

茯苓利中焦,猪苓利下焦,猪苓专门利下焦的水,中药一般的利尿剂有「五苓散」和「猪苓汤」,下焦的用猪苓汤,会用到猪苓汤的大多是膀胱结石、肾结石;

中焦,就是心蔽骨到肚脐的位置。肚脐以下是下焦。

茯苓利中焦的水,茯苓和白朮并用的时候,可以健脾整肠,让肠胃的功能马上恢复,最后加桂枝,桂枝不要加太多,因为不是用来发表,因为这几味药做成散剂,吃到肚子的时候,靠桂枝的力量把泽泻带到皮肤表面上去,泽泻和麻黄刚好相反,麻黄往外走,泽泻是往里带,把所有的表水都带回来,带回到中焦后,再带回到肠胃后,靠茯苓把它利到下焦,再靠猪苓把它从小便排出去。

剂量的时候,猪苓三钱,泽泻六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白朮三钱,所以猪苓、茯苓、白朮的剂量是一样的。

猪苓、茯苓、泽泻三个药在一起,全身的表水都可以利掉。桂枝不要用太多,太多就发表去了。当你把水利回来,就入中焦,成湿了,用白术去湿,再用茯苓把水导入下焦,再加上猪苓在最后,把水从小便排了。

如果吃了桂枝汤,麻黄汤,汗没有透发,皮肤很痒,可用五苓散把水利掉。

为什么重用泽泻?因为其它的药,都没有办法把皮肤表面最高的水清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现象?因为病人素体虚,最重要的是他的脾脏是虚的,且湿很重,如果病人是桂枝汤证,吾人开发表药的时候,要再看舌苓,如白白厚厚的,湿的,就知道脾脏是素湿的,这时候如果桂枝汤下去没有加茯苓白朮的话,一发就会变成五苓散证。一般来说白朮是等量的,所以糖尿病、虚眫、有水肿现象的病人。「五苓散」就可以解决掉;泽泻苦寒能生津止渴利小便,猪苓可以利下焦的水,茯苓可以除烦利中焦的水,桂枝能把泽泻带到表面上,所以「五苓散」如果没有桂枝,利尿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小便可以解,但是皮肤水肿还是会在里面:所以如果年纪大的人,早上起来,脸手都肿,问他有没有口渴?有,不能止渴,就是「五苓散」证。

成无已曰: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五苓散」证的消渴还算不严重,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汤或承气汤,「五苓散」没那么强。

五苓散的主证就是,口渴,小便不利。

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证,但是又不能用发汗来解的时候,病人已经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了,这种不能发汗的情况,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从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五苓散在经方中用的很广。出门随身佩戴五苓散。生病就吃,不用辨证伤寒还是中风。病在表,一种是汗法发掉,另一种就是五苓散把皮肤表的病毒导入小便,排掉。

临床上很多皮肤病,都在用五苓散。瘟疫,用五苓散很厉害。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 泽泻一两六铢半 | 茯苓十八铢 | 桂枝半两去皮 | 白朮十八铢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合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茯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六钱,白术三钱,桂枝两钱。

要用散剂,如果用成汤剂了,就发挥作用太快,还没把皮表的水引回来,就已经小便出来了。

方寸匕,就是长宽高,都是一寸的勺子。

汗出愈。还是吸管原理,所以要喝点热粥助发一点汗。

为末就是打成粉,一次吃一平汤匙,白饮就是很稀的米汤,一天吃三次,吃完后多喝温热水,汗出愈,还有小便会很

小孩脑积水也是靠「五苓散」来利水,西医讲的视网膜有停水,水在上焦,湿疹,都必须用「五苓散」来利掉的。晕车的时候,横隔膜的积水、用五苓散也很好用,与苓桂术甘汤主要的不同,是五苓散没有炙甘草,而且一个用散剂,一个是用汤剂。

【伤寒百问经络图】曰:「五苓散」又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所以过去「五苓散」用在瘟疟,水土不服就是因为脾脏太湿了,所以身体运化系统受到影响。如果吃当地产的东西,就不会水土不服。

【三因方】曰:巳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它,温疫也。

又:「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饮不散,吐出一二升许。

【直指】曰:「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曰: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所以湿在中焦以下小便解,中焦以上用吐的,吐了还没有口渴,就表示还有湿在里面,吐了口渴就表示不再用吐法了。

原文精析

太阳病发汗后

  1. 胃中干证: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
  2. 五苓散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核心病机

证型 病机关键 鉴别要点
胃中干 津液暂亏未复 仅烦躁口渴,无小便不利
五苓散证 水液代谢障碍(“水逆”) 消渴+小便不利+微热

五苓散方解

组成与剂量(汉制与现代换算):

  • 泽泻一两六铢(君药,约6g)
  • 猪苓十八铢(约3g)
  • 茯苓十八铢(约3g)
  • 白术十八铢(约3g)
  • 桂枝半两(约2g)

配伍精义

  1. 泽泻:苦寒,引全身水湿下行(尤擅清高位水湿)
  2. 二苓:猪苓利下焦,茯苓利中焦兼安神
  3. 白术:健脾化湿,恢复中焦运化
  4. 桂枝:微量(1/4量)引药达表,助气化

用法要点

  • 必须为散剂(白饮和服)
  • 服后饮暖水助汗(“汗出愈"机制)
  • 禁用汤剂(恐利水过速)

临床运用图谱

1. 主证应用

  • 典型证候:消渴(饮水不解)+小便不利+水肿(晨起面手肿)
  • 脉诊特点:浮脉(非表证,乃水停肌表)
  • 舌象特征:白腻苔(脾湿标志)

2. 扩展应用

病种 病机要点 配伍要点
脂肪肝 肝经水湿淤积 重用泽泻+柴胡
视网膜水肿 水湿上泛 加车前子
小儿脑积水 水停髓海 散剂缓图
湿疹皮炎 湿郁肌表 外洗+内服
晕动症 水停横膈 生姜汤送服

3. 瘟疫防治

  • 防疫机理:调节水液代谢,阻断疫毒传播途径
  • 历史案例:北宋京师瘟疫(汗下无效,五苓散愈)

鉴别诊断精要

  1. 与苓桂术甘汤鉴别

    • 同:治水饮
    • 异:五苓散治"水逆”(表里同病),苓桂术甘汤纯治里饮
  2. 与白虎汤鉴别

    • 同:见口渴
    • 异:白虎汤渴而多尿,五苓散渴而少尿
  3. 与承气汤鉴别

    • 同:见发热
    • 异:承气汤腹满痛,五苓散腹软

现代应用启示

  1. 代谢综合征:对糖尿病前期"脾瘅"证有调节作用
  2. 抗生素后遗症:解决西药伤阳后水液代谢障碍
  3. 美容领域:改善晨起眼睑浮肿

名家经验集萃

  1. 成无己注:强调"生津液,和表里"的双向调节
  2. 《伤寒百问经络图》:记载治瘴疟、黄疸、水土不服
  3. 《三因方》案例:揭示其对瘟疫的特殊疗效

临证心要:凡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者,无论何病,当先考虑五苓散证。其妙处在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过调节水液代谢恢复人体自愈能力。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