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八十
          目录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发汗之后,病没有去,病人说他口渴,却一喝水就吐。常常我们临床上,病人说奇怪吃东西都吃不下去,连喝水都吐,这就已经是五苓散症了。只要喝水就吐,就给他五苓散。
胃里面的水,发表发到表面以后,阳往上冲,阳被发到皮肤上去,阳就居上居外,下面的水就往上吸,下焦的水应该小便小掉的,结果虹吸原理被往回头走,这样就有间隙,有表里证,喝水就吐出来了,下面的水往上走,胃又没有办法蒸发掉,喝进来的水,就不能受,所以用猪苓、茯苓、泽泻,把下焦的水利掉,又健脾整胃,恢复脾胃的功能,所以用五苓散。
有时候五苓散症不见得是因为中风,吃了发表的药。
临床上常看到有些病人因为喝水喝得太多太快,结果水停在中膈,也变成五苓散证。
五苓散里面用到少量的桂枝,配伍非常精妙,桂枝有温阳化水的功能,这温化的功能是温胃,如果五苓散少了桂枝,像温病派那样不敢用桂枝,那么效果就差多了。
水逆证核心辨证要点
- 
典型症状组合:
- 表证:发热持续(六七日不解)
 - 里证:烦渴欲饮
 - 特征性表现:水入即吐
 
 - 
病机关键:
- 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紊乱
 - 下焦水饮上逆→胃失和降
 - 表邪未解→阳浮于外
 
 
五苓散作用机理图解
graph TD
    A[表邪未解] --> B[阳气外浮]
    B --> C[下焦水饮上逆]
    C --> D[胃失和降]
    D --> E[水入即吐]
    E --> F[三焦气化失常]
    F -->|治疗| G[五苓散]
    G --> H[泽泻:引水下行]
    G --> I[二苓:分消水湿]
    G --> J[白术:健脾转输]
    G --> K[桂枝:温阳化气]
graph TD
    A[表邪未解] --> B[阳气外浮]
    B --> C[下焦水饮上逆]
    C --> D[胃失和降]
    D --> E[水入即吐]
    E --> F[三焦气化失常]
    F -->|治疗| G[五苓散]
    G --> H[泽泻:引水下行]
    G --> I[二苓:分消水湿]
    G --> J[白术:健脾转输]
    G --> K[桂枝:温阳化气]临床鉴别诊断
| 鉴别项目 | 水逆证 | 痰饮呕吐 | 胃热呕吐 | 
|---|---|---|---|
| 呕吐特点 | 饮水即吐 | 吐涎沫 | 食入即吐 | 
| 口渴情况 | 渴欲饮但吐 | 口不渴 | 大渴引饮 | 
| 舌象特征 | 舌淡润有齿痕 | 舌苔白滑 | 舌红苔黄 | 
| 脉象特点 | 浮滑 | 弦滑 | 洪数 | 
现代临床拓展应用
- 
急症处理:
- 急性胃肠炎脱水期(口渴但水入即吐)
 - 化疗后呕吐(伴小便不利者)
 
 - 
慢性病症:
- 梅尼埃病发作期(眩晕呕吐)
 - 妊娠恶阻(顽固性呕吐)
 
 - 
特殊用法:
- 散剂冷服法(治格拒)
 - 配合针刺(内关、足三里)
 
 
治疗注意事项
- 
桂枝的关键作用:
- 必需配伍(即使少量)
 - 温阳化气不可替代
 - 与泽泻形成"升降相因"药对
 
 - 
剂型选择原则:
- 急症用汤剂(量宜轻)
 - 慢性病用散剂(便于坚持)
 
 - 
预后判断:
- 有效指标:小便通利为转机
 - 禁忌:肾功能衰竭者慎用
 
 
临证心法:凡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症,不论是否伴发热,皆可考虑水逆证。五苓散之妙,在于恢复人体水液气化之常,非单纯止吐利水。桂枝于此方中如画龙点睛,少之则效减,去之则方废。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