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八四

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儂「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病愈了后,病人没法睡觉,栀子豉汤,可去虚烦不得眠。还是津液伤到的症状,用于病后调理。如果有呕,恶心的感觉,再加生姜除烦止呕。

栀子,这药专门能去上焦的热,上焦就是讲肺、心,栀子去上焦的热和石膏不同,石膏去的是实热,栀子去的是虚热,实热和虚热病人都会感觉烦躁,但是虚热的人舌苔是淡黄,实热的舌苔黄而且干燥干裂,还有看脉的力量如果是比较无力,重按就不见了,就是虚热。

栀子,质很轻,不像黄连是根,质很重能跑到很深的地方。栀子可去心脏的虚热。

豆豉可生肠胃的津液,阴津。

临床上看到病人有黄疸的时候,看到的是虚热,现代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栀子,豆豉这药本身也会发汗,但是没有桂枝麻黄那么强,是介于补药和发表中间的药。

发汗、吐、下,会给病人发汗一定是有表证,汗吐下就是水已经去掉了,水去掉的同时,病人身体是很虚弱的,因为津液伤到了,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来,胃口开了,吃东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有的人没有办法恢复,就变成虚烦不得眠,如果严重的时候,就会反复颠倒,就是在床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心中很懊侬,就是心中很烦闷,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栀子豉汤,这个药是病后调理的药。

少气就是四肢没有力量,手脚的力量不够、加甘草进去,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坏死的食物。

病刚好,肠胃元气刚刚恢复,消化不是很好,肠胃中可能就有久陈、坏死的食物。

若呕者,加生姜,生姜本来就是除烦止呕的,为什么不加半夏?因为这剂药是调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强的药,因为胃中没有停水,发汗吐下后,津液才刚回来,还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会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金匮中治疗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孕妇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

会用到半夏,都是因为有停水。水生万物,可以滋养你,也能生不好的东西,正常人的水是气化的水,水中有热,一但是冷水,就要排掉,否则冷水占着地方新水不会过来。所以病人口渴,胃火很小,大量水喝下去,胃就会产生停水,这个现象很常见,因为我们治病后,病人一下恢复了,从不口渴变成口渴这种好转的现象,还有胃口也恢复了,结果大量喝水,把胃中才刚起来的微火浇灭了,有了停水。停水就是冷水、寒水,再加上肠胃中的宿食,食物就发酵烂掉了。

孕妇吐水不止,半夏干姜人参,效果非常好。西医只会用胃镜,进进出出,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还可能把脾脏弄破了。

临床上用这栀子豉汤一个礼拜,急性肝炎的指数就退掉了,还有更好的药在后面,这只是最初期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小便黄黄的、吃东西吃不下去、手脚没有力、恶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症状,所以一般身体虚的时候,一发表。发完后才会有这种现象,就用这方,所以这方是病后调理的汤剂。

因为血虚,常常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灸灸「三毛」,睡不着、虚烦的时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刚好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因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时候,血马上就进入肝,魂就归肝,自然就睡了。

栀子豆豉两者皆属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烦,寒可消炎退热,且「栀子」能降血压,使脑神经宁静,「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阴,两者合用,成为清心宁神之良方。虚烦不眠,大多起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正气未复之时,「栀子豉汤」实有特效。

「栀子豉汤」,为温病汗吐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凡温病最容易耗散阴液。阴液既伤,虽经汗或吐或下后,病邪虽解,残余之热毒往往不净,成为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失眠、心烦等证:所以这个证是发汗吐下以后才会有的,没有发汗吐下的话,就看不到这个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服用发表药以后,如果吃肉类食物所产生的虚热,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栀子豉汤方

桅子十四枚劈 | 香鼓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于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一般五钱,豆豉也是五钱,不要把豆豉煮烂掉了,所以先煮栀子。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 甘草二两 | 香鼓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用五钱,甘草二钱,豆豉也是五钱。

这汤剂是用在病人食物中毒,吃坏肚子了以后,造成的胃肠不适,造成吐,如果因为食物引起的问题,只有吐没有下利的时候,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如果有下利,这汤剂就没有效了,就应该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证,也就发炎了。

该发表时,却被下了,表邪下陷。感冒病毒跑到了肠子里,就下利了,如果在胃里则会呕吐,用生姜。小孩子的肠病毒,就是表邪下陷造成的,葛芩连汤,很好玩的是,当小孩子他需要的时候,黄芩黄连非常苦,吃下却感觉是甜的。就好像得水则吐,开五苓散的时候,喝水都吐,肯定喝不下去,结果就五苓散可以喝下去。

【千金方】本方条曰:「栀子甘草豉汤方」,治食宿饭、陈羹、臭肉、宿菜而发者。

证候体系总览

方证 核心症状 药物组成 现代对应病症
栀子豉汤证 虚烦不眠,心中懊憹 栀子+豆豉 病后神经衰弱、肝炎初期
栀子甘草豉汤 虚烦少气(四肢无力) 上方+甘草 食物中毒后虚弱状态
栀子生姜豉汤 虚烦伴呕 上方+生姜 胃肠型感冒恢复期

核心病机图解

graph TD
    A[汗吐下太过] --> B[津液耗伤]
    B --> C[余热扰膈]
    C --> D[虚烦不眠]
    D --> E[轻证:栀子豉汤]
    D --> F[兼少气:加甘草]
    D --> G[兼呕吐:加生姜]

药物作用机理

  1. 栀子

    • 性味:苦寒质轻
    • 靶点:上焦虚热(心、肺)
    • 现代药理:保肝利胆、中枢镇静
  2. 豆豉

    • 特殊功效:生津不敛邪
    • 配伍意义:与栀子形成"清补兼施"组合
  3. 加减法

    • 甘草:建中气(用量宜轻)
    • 生姜:和胃止呕(不用半夏之理)

临床鉴别要点

  1. 虚实之辨

    • 实热:舌苔黄燥,脉洪大(石膏证)
    • 虚热: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本证)
  2. 类证鉴别

    • 黄连阿胶汤证:真阴亏虚之烦
    • 酸枣仁汤证:肝血不足之失眠

现代拓展应用

  1. 传染病恢复期

    • 新冠肺炎后遗神经症状
    • 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异常
  2. 情志病

    • 焦虑症之躯体化障碍
    • 更年期综合征
  3. 儿科应用

    • 肠病毒感染后调理
    • 疫苗接种后低热烦躁

特殊用药技巧

  1. 煎服法

    • 先煎栀子,后下豆豉(保其生津之性)
    • 少量频服(防格拒)
  2. 外治法配合

    • 灸三毛穴(大敦穴上毫毛处)
    • 耳穴压豆(心、神门)

仲景心法:本条揭示"祛邪不伤正"的治疗思想。栀子豉汤类方体现"清余热、护胃气、生津液"三法合一,为温病学派"清热透邪"治法之先导。临床运用时需把握"病后余热"的特殊病机,不可用于实热炽盛之证。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