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八六
          目录
          
        
        
      八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都是余热未去,攻下了以后造成的,心中结痛者,不是心脏痛,是胃里面难过,也就是胃痛伤寒论里面讲心就是胃,讲胃就是肠。刚刚讲的汤剂都是病后调理用的,不是用来治病的。
证候特征与病机
- 
典型病程:
- 伤寒病程5-6日(邪气入里化热期)
 - 误用峻下后(大下伤正)
 
 - 
核心症状:
- 身热不去:非表证发热,乃余热郁滞
 - 心中结痛:剑突下窒塞性疼痛(胃脘部)
 - 伴随症状:烦闷不安、纳差、轻度口苦
 
 - 
病机关键:
graph LR A[伤寒失治] --> B[热郁胸膈] C[误下伤中] --> D[热陷心下] B --> E[热郁胃脘] D --> E E --> F[气机结滞] F --> G[心中结痛]graph LR A[伤寒失治] --> B[热郁胸膈] C[误下伤中] --> D[热陷心下] B --> E[热郁胃脘] D --> E E --> F[气机结滞] F --> G[心中结痛] 
鉴别诊断(胃脘痛三证)
| 鉴别要点 | 栀子豉汤证 | 小陷胸汤证 | 理中汤证 | 
|---|---|---|---|
| 疼痛性质 | 灼热结痛 | 压痛明显 | 冷痛喜温 | 
| 触诊特点 | 按之柔软 | 按之痛甚 | 得按减轻 | 
| 舌象特征 | 舌尖红苔薄黄 | 苔黄腻 | 舌淡苔白滑 | 
| 脉象特点 | 脉浮数 | 脉滑数 | 脉沉迟 | 
| 病理本质 | 热郁气滞 | 痰热互结 | 中焦虚寒 | 
现代临床意义
- 
对应病症:
- 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型)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应激性胃黏膜病变
 
 - 
体质辨识:
- 多见于"郁热体质"人群
 - 常见诱因:
- 感冒后滥用抗生素
 - 应激状态下过量冷饮
 - 减肥药过度使用
 
 
 - 
诊断要点:
- 必有误治史(尤其抗生素/泻药滥用)
 - 疼痛与情绪相关
 - 胃镜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规范
- 
标准用法:
- 栀子10g(捣碎)
 - 淡豆豉10g(后下)
 - 煎服法:水沸后煎煮15分钟
 
 - 
加减原则:
- 嗳气频作:加旋覆花6g
 - 纳呆明显:加生麦芽15g
 - 夜寐不安:加合欢皮10g
 
 - 
疗程控制:
- 见效时间:1-3剂
 - 总疗程:不超过7天
 - 停药指征:疼痛消失、舌苔转薄白
 
 
仲景心法:本条揭示"热郁胃脘"的特殊证型,其疼痛特点为"自觉结痛而查无实质"。临床需注意:①严格区别于器质性胃痛;②此方为调理剂非治疗剂;③体现"火郁发之"的治疗思想。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