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八八
目录
八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这是治疗虚证,病后虚烦主要的处方。
医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气汤证,譬如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会用攻下的药;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烦,代表里面虚掉了,通大便的药都是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一下去,排东西以后,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来就是寒,再用寒药下去,虚寒就更严重了,这寒一定在肠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让他恢复加干姜就好了。
这就是假热真寒,表面上是虚热的,实际里面是寒的。
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
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
中焦,上焦,出现寒的时候,都会用到干姜,下焦是炮附子在管,所以干姜附子汤就是这样来的。肠胃寒掉,蠕动会变慢。
这里没有恶心,恶心的时候就要加生姜了。微烦用干姜。
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 干姜二两 | 香鼓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栀子用四钱,香鼓用四钱,干姜用二钱。
证候分析
- 此为治疗虚证,病后虚烦的主要处方
- 成因:医生误判承气汤证(如午后潮热、大便不通)而用攻下药
- 误下后表现:
- 身热未退
- 出现微烦症状
- 提示体内虚寒加重(寒凉攻下药损伤肠胃阳气)
病机特点
假热真寒:表面虚热,实际里寒
- 寒邪主要留滞肠间
- 中焦虚寒导致:
- 肠胃蠕动功能减退
- 消化系统温度不足
药物解析
干姜功效
- 主要作用:温中(温补肠胃系统)
- 特点:
- 热力强于生姜
- 能恢复肠胃蠕动功能
- 应用范围:
- 中焦、上焦虚寒证
- 下焦虚寒需用附子
配伍要点
- 无恶心:单用干姜
- 出现恶心:需加生姜
- 栀子配伍意义:清热除烦
诊断要点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
- 脉形细微弱
- 一息四至但无力
- 提示胃寒严重
方剂组成
现代用量参考:
- 栀子:四钱
- 香鼓:四钱
- 干姜:二钱
临床鉴别
- 单纯胃寒:仅用干姜
- 上中焦虚寒:干姜为主
- 下焦虚寒:需用附子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